其他三公九卿全都站立着。他仗着自己年纪大,便倚老卖老,突然对张释之说道:"我的袜子松掉了,你帮我系上袜带。"张释之果然跪下去,帮王生系好了袜带。事后有人责备王生说:"你怎么偏要在朝堂上这样当众羞辱张廷尉?"王生回答说:"我这个人又老地位又低贱,料想自己终究对张廷尉不会有什么帮助。如今张廷尉正是名扬天下的重臣。我之所以故意叫他结袜,是想借这个机会提高他的声誉啊!"听了王生这番话,人们都很佩服王生的机智,同时也更加尊重张释之。到汉景帝刘启即位时,张释之被任命为淮南相。
常言道,老虎屁股摸不得。且不说位高权重者如同吃人的老虎一样无人敢摸他的屁股,就连一大批达不到老虎等级的鼠辈,倘若一触及老鼠的屁股,竟也吱吱乱叫,嚷嚷着要咬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而不识自己鼠辈的真面目。像张释之这种权倾一时的重臣,能当众向人下跪为一个地位卑微的老者系袜带,的确该授予桂冠嘉奖。显然,他不是虚伪地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就他的地位而言,这样做大可不必这样做;他也不是哗众取宠,因为他历来主张严格依法处刑,不大可能当众表演滑稽剧。大人不记小人过,是君子风度的体现,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同时,不记小人之过,又反过来使那些尚有良知、尚知人间有羞耻事的小人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从而被感化、被归顺。这也是无意中得来的结果,生活中经常有这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事情。
12.4主力也会有缺点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还有个误区,就是认为成功者就应该是完美无缺的,其实这是不对的,例如汉初陈平就是一个缺点挺明显的人,陈平是西汉河南原阳人,小时候家里很穷,同哥哥嫂嫂生活,只有30亩薄田。他哥哥陈伯宽厚仁慈,靠辛勤劳动供陈平外出游学。后来,陈平娶了妻子,妻子曾经5次出嫁,5次都死了丈夫,但是家里很富有,陈平多亏了妻子家的帮助才能外出游学。陈平离家后,先投奔魏王咎,遭到谗言,又投奔项羽。他见项羽粗暴无道,便仗剑投奔刘邦,经过魏无知的推荐,刘邦热情的接见了他。言谈之中,论及天
下大事,刘邦觉得十分投机,便将陈平提拔为都尉,留在自己身边当参乘,并监护三军将校。刘邦的将士对破格提拔陈平十分不满,有的甚至当着刘邦的面说:"大王得到一个楚军的逃兵,并不了解他的才能和品行,就与他同乘一辆车,还让他监护军中长者,这未免太过分了。"刘邦没有听信这些议论,紧接着又把陈平提升为副将。这时大将周勃和灌婴对刘邦的做法也开始不满,并私下对刘邦说:"听说陈平在家里曾经同嫂嫂通奸,离家后又两次出逃,三次选择主人。现在大王授予他高官,让他监护将士。凡是给他贿赂多的人,他就将会好处给予他们。他完全是个反复无常、目无法规的人,希望大王认真考察。"刘邦听了这些话,心里产生了疑虑,叫魏无知和陈平来问个究竟。魏无知说:"只要有让您建功立业的本领,即使与嫂嫂通奸、受贿,又有什么妨碍呢?"陈平自知这些都不是事实,对刘邦说:"过去我投奔魏王和项羽,由于他们不相信我,我才来投奔大王。如果大王认为我可以用,就不应拘泥小节;如果认为我不能用,我收的小费全在这里,你拿去吧!我就此告辞。"刘邦觉得误会了陈平,连声道歉,并将他提拔为护军中尉。后陈平全力辅佐刘邦,多次在危难之际挽救刘邦及其大业,成了建立西汉王朝的头等功臣。刘邦死后,陈平还同周勃一道,平定诸吕叛乱,稳住了西汉江山。
"瑕"指过失和缺点,"弃瑕"是说不计较缺点和过失,"取用"意为取长处而用之。这一策略要求对有才华的人不求全责备,使其才华为我所用。在这个世界上,上至国王总统,下至平民百姓,没有哪个人是完美无缺的,这一点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就像人都有生老病死一样。问题在于,首先要肯定被用的人确有真才实学,并且那些真才实学又确实是自己所需要的,然后再看他的毛病、缺点对事业是否致命,是否是不可救药的恶习。比如,有吃喝嫖赌恶习的人,是绝不能用作政府官员的;有偷摸劣迹的人,绝不可用来看守财物;极端自私的人,绝不可用来从事慈善活动。刘邦用陈平是为了出谋划策、带兵打仗,他是否勾搭过嫂子,是否收受过将士的财物,这些都无碍大业。况且
事已过去,并非年深日久的恶习,况且这些都是传闻,并非铁证如山
的事实。
因此,真正重要的是仔细辨别、斟酌这些"瑕疵",谨防被披着羊皮的狼钻了空子,以免事后悔恨交加,只要"瑕疵"无伤大雅,完全可以大胆地去用。有的可以长久地用,有的只可以用一会儿;有的可以全面地用,有的只可以用一个方面;有的可以全心全意地用,有的需要提防着用。用别人的才能为自己服务,是最基本的准则。把握住这个准则,用它去衡量被用的人,就比较好掌握了。
春秋时的楚庄王也是一样,楚成王先立儿子商臣为太子,后来又想改立另一个儿子职为太子。商臣在老师潘崇的帮助下杀了父亲并自立为国君,即楚穆王,而潘崇则以太师的身份垄断了国家大权。穆王在位12年后死去,他的儿子侣继承王位,即楚庄王。楚庄王即位后,3年不理国家大事,整天吃喝玩乐,花天酒地,还发出诏令说:"我讨厌那些自以为是地劝谏国君的人。现在我当了国君,谁敢来劝谏我,一律判处死刑,绝不赦免!"于是害怕被砍头满朝文武官员,竟然真没有人敢去劝谏。楚庄王也就乐得醉生梦死了。后来,有一个叫伍举的大臣去见楚庄王。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美女,右手抱着越国的美女,坐在钟鼓乐器之间欣赏音乐。见到伍举进来也懒得动弹就问伍举有什么事。伍举说:"臣下听说了一个谜语,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来请教大王,看大王是不是能够猜得出来。"楚庄王一听是猜谜,一下子就来了劲,叫伍举赶快说给他听。于是伍举说:"在我们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一停三年,不飞不叫。请问这是只什么鸟?"庄王听了回答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了!"伍举听了庄王的回答后吃了一惊:是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但是庄王并没有因此而振作起来,反而更加奢侈淫逸了。终于,又有一位叫苏从大臣忍不住了。他不像伍举那样去猜谜语、兜圈子,而是直言劝谏庄王。庄王问他:"你难道没有听见诏令?难道不怕死吗?"苏从回答说:"臣下当然听见了大王的诏令。不过,舍弃我的生命而使大王明白一些道理,这正是我的愿
望!"庄王听了之后立即起身相迎,请苏从坐下慢慢说。从此,庄王停止了奢侈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开始亲自治理国政,重用伍举和苏从,一举杀了数百个不称职的官员,重新提拔了数百个新的官员。从用人到各项制度实行全面改革,励精图治,上下精神振奋,老百姓衷心拥护,于当年就灭了庸国,隔一年打败了宋国,再隔一年又讨伐陆浑的少数民族,直至陈兵洛阳向周天子示威。就这样,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那可真是一鸣惊人。
在这个故事中,后世人多注重的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把它作为有志者事竟成一类的激励之词。不过,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实际上只是结局,只是那耀眼的成功的一瞬间。从智谋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注重的、却是那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个中秘密。以楚庄王的故事而论,他之所以三年不飞、三年不鸣,当然不是不知道飞,不愿意鸣,而是基于自己立身为国君的现状,基于潘崇专权后楚国朝廷陈陈相因、积重难返的实际情况而不得不如此。这一点儿,只需从他理政后杀数百个过去的官员这一事实来看就非常清楚了。
很明显,楚庄王下诏拒谏其实就是要看一看有没有真心敢来功谏的臣下,以死相威胁就是要看一看有没有真正不怕死的敢于直言的忠臣。奢侈淫逸、醉生梦死就是要故意向敌人显示自己胸无大志,看哪些大臣肆无忌惮,把一切败德恶行暴露无遗,看哪些大臣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忠奸分明,邪正清楚之后,才能够施行大手术,进行全面整顿,全面改革,经大乱而达到大治。这就是"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个中秘密:不飞是为了一飞冲天,不鸣是为了一鸣惊人。看来,即使是贵为国君,有时候也要会韬光养晦之术啊!
总的来说,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说,不完满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关于这一点儿,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类似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物,就连旧社会的皇帝老子也包括在内。他们君临天下,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的继承,残酷的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却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驭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来获得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长生不死。结果,他们都事与愿违,仍然是"龙驭上宾"呜呼哀哉了。
至于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又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骂,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会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知识分子,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上进,唯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当时残酷的科举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说"不完满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