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和小李同时在一家超级市场工作。两个月之后,小王被经理提拔,成为了卖场主任。而小李仍然是基层员工,并没有获得升迁。于是小李开始埋怨经理,说他不懂得慧眼识英雄。经理听到了这样的抱怨,对小李说:"为了证明你的能力,在谈升迁这个问题之前,我给你一项任务,请你先到传统市场,看看今天有什么东西值得采购。"小李很快便从传统市场回来,得意扬扬地告诉经理说:"只有花生值得买。"经理接着问:"花生大概有多少袋?"小李听了马上赶回市场询问,回来报告说:"小贩也说不清楚,我算了一下,大概40袋。"经理又问:"价格是多少?"小李再次跑回市场去问价钱。经理请气喘吁吁的小李休息一会儿,然后交给小王同样的任务,让她去市场看看,今天应该采购些什么。小王很快便从市场回来报告经理说:"到目前为止,值得采购的是花生。花生总共有48袋,品质不错。我和老板商量好了,若是我们全部购买的话,价格可以压低两成。"说完,小王又拿出几个西红柿让经理看,说,"这个小贩过一阵子就会卖西红柿,我想这种西红柿经理应该也会喜欢,所以带回来几个西红柿作为样品。另外,我也请那位小贩到公司来,现在他正在外面等着经理直接和他谈呢!"这时经理看了小李一眼,他没说什么,但小李的脸早已红透了。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成功希望的人,无不有着判断迅速、勤劳果敢、工作主动的人格特性。如果你养成了"说一句,动一下"的坏习惯,那么你所有的能力、智力、创造力都将因此而变得一文不值,这并非是你的才能不足,而是你的工作态度不佳,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人共事。我们做任何事,万万不能有这样的想法:"我只要照着上司的吩咐和方法去做就行了。"你必须要在你做的事上尽力发挥你的才智、见解、创造力,让人看出你的用心之处。只要你用心,就可以发现许多不必等人吩咐就应该去做的事。对于这些事,如果你存着"老板不在这里,省省力气"的心思,那么你这一辈子就只能做最基层的工作了。此外,还有许多年轻人不能升迁,往往都坏在一个更小的毛病上--做事过于草率。任何事情,经过他的手,别人根本就不能放心,不得不再去检查一次,因为他做事情永远都是错误百出。还有些会计人员,算起账来错误连篇,写出来的账目表,全是涂改的记号,所以他也只好永远都只拿那么一点儿微薄的薪水,勉强度日,永远没有进大银行、大公司工作的机会。如今真不知有多少人处于失业的恐慌之中,但同时那些大公司、大厂家却又跑遍各地寻找那些肯认真工作的人才。如果老板要提拔员工,当然要挑选那些做事稳重、周到的人。他们绝不会看中那些拖拉懒惰、做事总是留下"后遗症"而必须让人反复检查、修正的人。
无论你去问哪一位老板,他们都会告诉你:"如果一个年轻人工作失意,大多都是因为做事不够勤快。"有些人从小时候起就已养成了拖拉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考试只知应付。那么,他将来在社会上工作时一定也会有做事缺乏条理、敷衍了事的毛病。我们真诚地希望那些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牢记这句话:事情不分大小,都应当尽心尽力,直到做到完美无缺为止,否则的话还不如不做。有许多人往往不肯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只用"足够了"、"差不多"这些借口来搪塞了事。结果因为他们没有把"地基"打牢,计划中的各项细节都没有安排妥当,导致工作进度受到延误,最终整个计划便像一栋不稳固的房屋一样倒塌了。做事力求尽善尽美,不但能够提高你的办事效率,而且
因为你已经知道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事情,说不定这还能使你再试着找出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快一点儿下决心吧,不要管别人做得怎么样,事情一旦到了你的手中,就非将它做到完美无缺不可。千万不要再让那些偷懒、取巧、拖拉的坏习惯来阻碍你了!尽善尽美的工作态度,能够加速你成功之日的到来。
4.3做好迎接成功的准备
什么是成功?其实成功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尽相同。在我看来,成功人士就是不断超越自我、改变自我的人。但是,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才能走得更加顺利?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又怎样才能找到一条不算捷径的捷径?那些可以复制的成功,是在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道理、一些经历。创业成功需要什么?需要的是资金、货源、管理等,这一切都需要去做充分的准备,那么你准备好了吗?现在创业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撒手锏,包括技术发明、商业模式或是雄厚资金,等等。别人没想到的你想到了的就是创新;人家想到了没去做,你去做了也是创新;别人做了,你比他做得更好,同样是创新;别人已经做得很好了,你换种方式做,更是创新。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亚洲的船企遭遇撤单的噩耗频频传出:中远遭遇数次撤单,包括旗下的舟山中远船务建造,以及大连中远船务和广州中远船务建造。船舶业都一致认为,现在的船企虽然仍在开工,不但频频遭遇撤单,而且新接订单数量持续下降,一旦手上现有的订单完成,最困难的时期终将出现。那么一个庞然大物总不能放在船坞中当摆设吧,必须要立即找船东接手,于是有一些造船厂将一艘可以标价为5840万美元的散货船,因为船东取消合同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拿到市场上出售。这时德国
LloydFonds公司趁机购买了16艘"好望角"型散货船。随着经济的逐渐景气,LF公司的散货船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运营在亚洲到欧洲的航线上,为公司赢得了巨大的收益。
在春秋末期,智伯联合韩、魏两国军队攻打赵国。赵襄子和张孟
谈商量防御的方法,张孟谈说:"董安于是先王赵简子的才臣,过去
治理晋阳时,一直因善政被人赞美,其遗风仍留传至今。依我看,还是到晋阳去坚守为好。"于是赵襄子便转移到晋阳,到了晋阳城才发现,这里不但城墙不高,仓库更是没有存粮,府库没有金钱,兵器库没有武器,他不由得大为惊恐,赶紧把张孟谈找来商量。"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如何来防御敌人呢?"他问道。张孟谈回答说:"圣人之治,储藏财物于民间,而不在府库;致力于教化人民,而不注重营造城墙,这样民则无不心服。因此,如今可下令要人民保留三年的生活必需品,多余的金钱和粮食都交出,让那些年轻人修筑城池,人民是会服从命令的。"下令之后,第二天人民就送来了难以估量的粮食、金钱及兵器。5天后,城池修理完毕,一切用具也都重新处理,赵襄子又找张孟谈商量道:"一切都已经齐备了,可是没有箭,该怎么办呢?""董安于治理晋阳时,官署四周都种植了高秆植物,现在已长到一丈多高了,可以用来做箭杆。"张孟谈答道。赵襄子立即将其砍下,并制成箭杆。这箭杆比起洞庭湖产的竹箭,丝毫不逊色,但有了箭杆却没有箭头,又该怎么办呢?于是赵襄子又把张孟谈找来说:"虽然有箭,但却没有箭头。""官署的柱子都是炼铜打造的,您尽管使用就是了。"赵襄子马上利用柱上的铜,来制造所需的箭头,结果怎么用也用不完。不久,智伯的军队来攻,赵襄子坚守晋阳,最终大破智伯军,并且还将智伯杀死了。最终赵国联合韩国和魏国瓜分了晋国,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赵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试想如果没有在晋阳城内的准备,恐怕赵氏一族已经是坟墓中的枯骨了。
天下安定,国家间没有战争,还需要备战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所以说作战全靠平时的准备并不是一句空话。如果平时没有备战,一旦打起仗来是无法获得胜利的。战争的爆发,很难准确地预料到。一旦爆发却又无法阻挡。况且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这个时候再来做准备,是根本无法应付的,如果事先准备好了,在战争中就能做到有求必应,而不至于使自己输在第一步上。可见,平时贮藏了很多财富,战时也就不必忙了。现在,一些超级大国拼命扩军备战,目的正是着眼于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况且,战备的扩大,本
身就是一种威慑力量,在未进行战争时,单是通过强大的战备实际上就已经可以让许多潜在的对手屈服了。可是,在现代战争中,战备的意义已有所不同了。"有备无患"其实是个简单明了的道理,而且不只在战争中,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只要在平时能多多准备,就不会在紧要关头乱了手脚。
4.4做好最坏打算方可存身
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楚汉相争之时,韩信和张耳率军东进攻打赵国,很快进逼到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赵王聚集了20万大军在井陉口阻挡汉军,韩信传令扎营休息。半夜里,他精选了2000名轻骑兵,并给他们下达了"拔帜易帜"的任务,即让他们趁夜晚抄小路悄悄地到井陉口的后山去隐蔽起来,每人携带一面红色汉旗。待天明两军对阵时,见汉军败退,赵军倾巢出动追击,赶快到赵军军营里去拔掉赵军军旗,换上汉军红旗。2000名轻骑兵依计而行。天亮前,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作先头部队,对他们说:"赵军已先占领了有利地势扎营,没有看见我的大将旗鼓,他们是不会出来攻击你们的。所以,你们放心大胆地去面对赵军,背靠河水列阵。"
于是,先头部队照韩信的安排去背水列阵。赵军见了汉军的阵势都哈哈大笑,嘲笑汉军的愚蠢,列了一个在兵法上的大忌--背水阵,自己断绝了自己的退路。韩信却叫副将传令说:"等天明打败了赵军,全体官兵会餐,我们大吃一顿!"这些将领们听了都觉得好笑,到天亮时,韩信亲自率领后面的部队开出井陉口与赵军对阵,赵军出兵迎击。两军打了一会儿,韩信和张耳丢下大将旗鼓就往水边退去。赵军一看汉军败退,争先恐后地涌出军营,都想去抢夺汉军旗鼓,捉拿韩信、张耳,好立个头功。于是由于赵军紧追不舍,由于再无退路,汉军官兵个个都殊死拼搏一以当十。这时,隐蔽在后山的2000名轻骑兵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下了赵军军旗,换上了汉军红旗。赵军与汉军拼杀一阵后不能取胜,正想收兵回营,却发现营垒里已全是汉军旗帜。赵兵大为惊恐,以为营地已被汉军所占,顿时军心大乱,各自
夺路而逃。汉军乘势两路夹击,大败赵军,杀死成安君陈余,活捉赵王。
其实,将领们都熟知兵法,兵法上说"布阵要右倚背靠山陵,左前方临水泽",韩信反过来背靠着水列阵,却真的取得了胜利,这就是韩信做了最坏的打算:汉军人数很少,并且是远道而来,疲惫异常,如果不能做最坏的打算,将军队置于死地,是很难取得胜利的。兵法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在当时的情况下,赵军不但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而且敌众我寡,韩信必须把军队放进没有退路的地方不可,这样来迫使人人奋勇当先,个个拼命死战,才能以少胜多,取得胜利。相反,如果把大家放在有退路的地方,一旦敌强我弱,就会纷纷夺路而逃,怎么还能指望他们去殊死拼杀呢?
实事求是地说,背水一战走的是一着险棋,是不得已而为之。楚霸王项羽也曾经走过这样一着险棋,那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杀上将军宋义并取而代之,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去救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赵军。军队渡过黄河后,项羽下令沉掉全部渡船,打破炊具,烧掉营房,每人只带3天的粮食,以此表示士卒们只许死战,不许有丝毫后退的念头。结果大败秦军,威震天下。这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是誓死的决心,智谋的成分不重。从这一点儿上说,它与韩信的背水一战有所不同。不过,决心也好,智谋也好,只是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认识一明用一暗用罢了,明用就是决心,暗用便成智谋。当然,并非所有的"陷之死地"的人都一定能"后生",如果不能人人奋勇当先,个个拼命死战,那就只能束手就擒或引颈受戮,成为"陷之死地而后亡"了。
韩信赢得了井陉之战的胜利,可是最终却惨死在长乐宫中,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韩信在战场上做了最坏的打算,可是在权谋场上却忘记了去做最坏的打算,和韩信比起来,战国末年的秦国老将王翦就聪明得多了,他早就为自己留好了后路。
公元前224年,秦国老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皇
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
始皇赏赐给他土地宅院和园林。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用不着为贫穷担忧!"王翦回答说:"当陛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封侯。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求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儿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王翦带领军队行进到函谷关,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念念不忘田宅,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大王赏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王翦答道:"这么说不对,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会轻易信任任何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如果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自立做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怀疑我有二心吗?"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刍。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侯"。王翦的儿子王贲也是秦国将领,他率军先后攻下了魏国、燕国的辽东和齐国,被封为"通武侯"。他们父子二人都只要求财物,不求权力,秦始皇终于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宽容了他们的请求,并最终都加以重用。
一个人身处你死我活、竞争激烈的旋涡之中,谁敢说自己能够永远稳坐钓鱼船,做不倒翁呢?在那种场合中,真的成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人们一个个像乌眼儿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哪个没有一副狼心狗肺?
所以,身处其中的真正聪明人总是想方设法保护自己,躲避陷阱,绕开虎口狼窝,尤其是位高权重者,每每成为众矢之的,爬得越高,跌下来就越惨,不是身败名裂,就是残废瘫痪。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明辨此理而及时自救?
既然已经卷入旋涡中,唯有懂得自救的人才能得救,在这种境况下,自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其他人能够帮到你,善于弄潮的弄潮儿知道如何在风口浪尖上搏击,而又不致被浪头卷走,
既可进又可退,游刃有余。但是这里说的保全自己,并不不等于让你苟且偷安,苟且偷安之辈只知蝇营狗苟,得过且过。保全自己,是为了不被别人吃、掉搞垮,并能在角逐中保持有利地位,遇上风头能够及时回避,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所谓"明哲",就是是对自己的处境、行为、目的要有深刻的了解,对各种不测事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形势的变化决定行为方式。虽然不以害人为目的,但在必要时,为了保全自己,应该毫不犹豫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攻为守,避免自己被动挨打。保全自己,还要忌讳贪。贪图不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地位、名誉、财物,必然会招来是非,平添多余的纠葛,使争斗更加激烈。倘若本身就是贪婪之徒,又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