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出血性肠炎肠壁水肿、增厚,黏膜点状或斑状出血,黏膜表面被覆多量红褐色黏液或混有少量暗红色的血凝块。肠内容物常混有血液。
(3)坏死性肠炎肠黏膜坏死后,表面覆盖一层纤维素性膜。肠管肿胀。肠黏膜可见特征性增厚稍硬隆起的凝固病灶,表面粗糙不平如糠麸样。猪瘟回盲瓣部呈特征性轮层状(扣状肿),小鹅瘟呈火山口状。
(4)增生性肠炎肠壁明显增厚,常覆盖黄白色黏稠物。多见于小肠后断和结肠。
2肝炎
以肝细胞变性、坏死或间质增生为主要特征。
(1)传染性肝炎
①病毒性肝炎中央静脉扩张,小叶内见出血和坏死灶,肝细胞广泛变性,淋巴细胞浸润。小叶间卵圆形细胞增殖。形成特异性病毒包涵体。
②细菌性肝炎组织变性、坏死、形成脓肿或肉芽肿。
以变性为主的细菌性肝炎禽类肝被膜上出现纤维性渗出物。中央静脉扩张,肝窦充血,肝细胞广泛变性(颗粒、脂肪或水泡)和坏死,以及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以坏死为主的细菌性肝炎禽霍乱:坏死灶小点,散在分布,密集;钩端螺旋体病:坏死灶,肝呈黄绿色。凝固性坏死,集中于肝小叶内,呈局灶性或弥漫性,外围常有炎性细胞浸润。还可见到肝细胞的脂肪变性与颗粒变性。
以化脓为主的细菌性肝炎肝组织脓性溶解,大量中性粒细胞,坏死灶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脓肿壁。
以肉芽肿形式出现的细菌性肝炎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病变。中心为干酪样坏死,粉末或颗粒状无结构的物质。外围大量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包绕。结节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③寄生虫性肝炎肝脏肿大,表面有许多圆形下陷的坏死病灶,呈黄色或黄绿色。幼虫移行肝脏时,肝表面散在条状、圆点状灰白色条纹,俗称“乳斑肝”。
(2)中毒性肝炎
肝小叶内散在局灶性或中心性凝固坏死,外围肝细胞严重颗粒变性或脂肪变性。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小叶间质水肿,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3肝硬化
大部分肝细胞由间质结缔组织取代,使肝脏变形、变硬。肝脏被摸增厚,体积缩小,质度变硬。切面肝小叶结构消失,见许多圆形或类圆形岛屿状结节,大小与表面上的颗粒一致。
肝组织间质明显增宽,结缔组织增多,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增生的纤维束将肝细胞分隔成大小和形状不一的岛屿状,即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变性,一般无中央静脉,有时中央静脉偏位,或见两个以上的中央静脉。
4胰腺炎
胆结石、胰导管阻塞、寄生虫感染、外伤是常见病因。病因和机理不明的急性胰腺炎称为自发性胰腺炎,多发于犬。
急性胰腺炎致病机理是胰腺内激活酶的自体消化过程。
(1)急性胰腺炎胰腺水肿、出血、坏死为特征。胰组织广泛充血、水肿、出血和微血栓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
(2)慢性胰腺炎胰腺弥漫性纤维化,体积显著缩小为特征。胰腺腺泡数量减少,体积缩小。间质内结缔组织广泛增生,腺泡组织被增生的结缔组织取代。
三、心血管系统
1心包炎
(1)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
心包腔内蓄积多量渗出物。如经时较久,纤维素随心跳摩擦,被搅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心外膜上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白细胞。发炎的相邻心肌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心肌间质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
(2)创伤性心包炎
常与创伤性网胃炎同时发生。食入铁钉等尖锐物引起。心包腔内充积大量污秽的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心外膜粗糙,充血,覆盖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
心外膜间皮细胞消失,其下方结缔组织水肿、充血、出血和白细胞浸润。
渗出物蓄积或吸收缓慢时,心脏舒张受阻(尤其右心房),静脉回流下降,部分组织水肿。
2心肌炎
(1)实质性心肌炎
心肌纤维出现实质性变化。心肌呈灰白色煮肉状,质地松脆。心肌呈扩张状态,以右心室明显。“虎斑心”。
轻症时,心肌纤维发生颗粒变性或脂肪变性;重时,心肌水泡变性或蜡样坏死,甚至崩解,可有钙盐沉着。
(2)间质性心肌炎
心肌间质的渗出、增生性变化为主。主要是某些寄生虫感染(弓浆虫)和变态反应可引起。
间质充血,出血,浆液渗出,增生明显,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主要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3)脓性心肌炎
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和脓液形成为特征。
3心内膜炎
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瓣膜性、心壁性、健索性和乳头肌性心内膜炎。瓣膜性内膜炎最常见。
(1)疣状心内膜炎
细菌毒力较弱引起,如肠球菌;常伴发于慢性猪丹毒。
心瓣膜上发生疣状血栓为特征。疣状物常见于二尖瓣的心房面以及主动脉半月状瓣的心室面。
(2)溃疡性心内膜炎
细菌毒力较强引起,如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
常见于二尖瓣,有时见于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心内膜的坏死性变化最显著。
(3)结局
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入左心室血流受阻,左心房代偿性扩张,随后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淤血、水肿。
二尖瓣闭锁不全,心缩期左心室部分返流左心房,左心房代偿性肥大,心舒期左心房大量涌入左心室,左心室代偿性肥大,继而左心衰竭,依次出现肺淤血、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和右心房代偿性肥大、有心衰竭、大循环淤血。
四、泌尿生殖系统
1肾炎
(1)肾小球肾炎
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绝大多数由免疫复合物所致。
①病变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和高血压。增生性病变是主要病变,还有变质、渗出和基底膜增厚。
②分类
急性增生性肾小球性肾炎增生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与链球菌有关。肾体积轻度肿大,被膜紧张,表面出血(大红肾)。早期渗出性炎症,而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为特征,毛细血管基底膜无明显病变。
膜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早期肾肿大,颜色苍白(大白肾),皮质明显增宽,晚期肾体积缩小。上皮下出现免疫复合物。主要表现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
新月型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增生的上皮细胞肿大,呈多角形或梭形,成层堆积在肾小球囊壁层的尿极侧,呈新月型。
(2)化脓性肾炎
病原细菌有链球菌、葡萄球菌、放线菌、大肠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和肾炎志贺氏菌。血源(下行)性感染经血液转移至肾脏,首先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形成细菌性栓塞。尿源(上行)性感染由尿道经输尿管而入肾盂,首先形成肾盂肾炎,以大肠杆菌为主。
肾脏肿大,被膜易剥离,被膜下有灰黄色或乳白色圆形化脓灶,其周边常围有红晕。
(3)间质性肾炎
肾间质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的非化脓性炎症。炎症首先始于肾小管间质。分为感染性、过敏性和代谢障碍性间质性肾炎
2肾功能不全
(1)急性肾功能不全
病因有肾前性因素(主要是循环衰竭)、肾性因素(肾实质损伤)、肾后性因素(尿路阻塞)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致。表现少尿或无尿。
①尿液成分: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管型尿;②尿量:少尿或无尿;③电解质代谢紊乱:高钾低钠血症、高磷低钙血症、高镁低氯血症;④代谢性酸中毒;⑤氮质血症;⑥肾性水肿
(2)慢性肾功能不全
见于慢性肾小球性肾炎(最常见)、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尿路慢性阻塞、肾硬化等。
机能和代谢变化①尿量:多尿;②尿液成分:出现蛋白尿、管型尿;③电解质代谢紊乱:低钾血症;④代谢性酸中毒;⑤氮质血症;⑥肾性脱水。
(3)尿毒症
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自体中毒症状。胍类物质、酚类物质、尿素蓄积。表现:①尿毒症性肺炎;②肠道浮膜性炎;③皮肤瘙痒;④纤维素性心包炎(严重尿毒症表现);⑤大脑症状水肿。
五、免疫系统
1脾炎
(1)急性脾炎脾脏明显肿大的急性炎症,多见于炭疽、急性猪丹毒、急性副伤寒。
(2)坏死性脾炎脾脏实质坏死明显而体积不肿大的急性脾炎。见于巴氏杆菌、弓形虫、猪瘟、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
(3)化脓性脾炎组织脓性溶解的脾炎。血源性传播所致。
(4)慢性脾炎脾脏肿大的慢性增生性脾炎。见于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结核、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布鲁氏菌。
2淋巴结炎
(1)急性淋巴结炎变质和渗出为主。
(2)慢性淋巴结炎细胞或结缔组织增生为主。增生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质地稍硬实。切面皮质、髓质结构不清,呈一致的灰白色,很像脊髓或脑组织的切面,称髓样肿胀。
3扁桃体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主要表现为急性出血—坏死性炎或慢性增生性炎。淋巴滤泡可见散在的单个细胞排空或坏死,呈现“星空样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