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后,史蒂夫和盖茨都被安排在同一个行业会议的讨论小组。他们俩在讲台上看到了对方,史蒂夫把手伸进口袋,掏出了一盘带子,看上去像电话答录机用的带子。
“这就是那盘带子。”史蒂夫顽皮地说道,似乎准备当着大家的面播放。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之间的争斗暗流涌动,怪诞滑稽,也是美国商界斗争中最持久、最扣人心弦的竞争。他们争夺的不仅仅是金钱或者媒体的关注,他们俩不约而同地嫉妒对方的形象。媒体把史蒂夫描绘成预言家,而把盖茨描绘成生意人。但是,盖茨也觉得自己能预见科技发展的未来。以前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拥有个人电脑时,盖茨就预言将来每家每户的书桌上都会放着电脑(当然这些电脑中运行的都是他的软件)。媒体称赞盖茨有高超的交易谈判技巧,因为在和IBM谈生意时,盖茨牢牢地占据了上风。然而,史蒂夫在谈判时也同样态度强硬,毫不妥协。盖茨羡慕史蒂夫有电影明星那样的魅力,可以把足足1000个观众迷得神魂颠倒。而史蒂夫和其他人一样,看着盖茨成为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但是,他们俩都把自己看做十足的商界大亨,而不是媒体常常描绘的那种人。
不过,他们对待商业和科技的态度确实截然不同。盖茨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他发布漏洞百出的糟糕软件,但仍然勇敢地将其投放到市场上去,接着他会在下一个版本中修补一些问题,推出更新版本,然后再更新。他坚持己见,不懈努力,最后终于推出一款好软件。盖茨就像西西弗一样把石头推上山顶,从不停歇。虽然这一路荆棘遍地,让人怒火中烧、沮丧、焦虑,但这个方法确实有效。盖茨更重视行动。公司能卖出产品,盖茨就会引以为荣。
史蒂夫就不一样了,他是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每当他推出一台新电脑,那一定是革命性的产品,一定会“技惊四座”。用史蒂夫自己的话来说,新产品必须“好到不行”。他渴望巨大的飞跃,而不是一点点渐进式的前进。他希望能推出大家喜爱的产品,而不是因为没有别的替代品,用户才勉强接受的产品。他认为手下的工程师都应该是艺术家,甚至还让他们在麦金塔电脑的内部签上自己的名字。史蒂夫用一句印度教和佛教的祷文来勉励工程师:伟大的艺术家总有出路。毕加索和马蒂斯并不会把油画作品留上好几年,他们画完作品后就能卖出去。
史蒂夫用一句印度教和佛教的祷文来勉励工程师:伟大的艺术家总有出路。毕加索和马蒂斯并不会把油画作品留上好几年,他们画完作品后就能卖出去。
然而,史蒂夫想卖出自己的产品时却没那么一帆风顺。麦金塔电脑是创造性的成功,但比史蒂夫预期的时间多花了好几年。史蒂夫本来计划在NeXT公司成立18个月内,也就是1987年春天时推出第一台电脑。但直到1987年年初,他们还远远没有完工。史蒂夫的野心越来越大,他不满足于在这台新机器上只实现一种突破。在软件方面,他要换一种全新的思路,从零开始,争取写出最完美的软件代码。工业设计也要独树一帜,得像史蒂夫的黑色保时捷那样尊贵典雅、闪亮迷人。就连工厂也要修得体面气派,要和世界其他一流工厂一样实现全面自动化。刚开始,NeXT公司的创始人觉得可能需要雇用更大的公司来帮他们生产计算机。可是史蒂夫已经为麦金塔电脑专门建造了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工厂,这次他必须得做得更好。NeXT公司将集麦金塔电脑的所有优点于一身,而且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麦金塔电脑是史蒂夫最早的作品,它的面世历经种种妥协,最终成品也并非十全十美,而这一次史蒂夫有充足的金钱和时间,他要做到完美无缺。跟在苹果公司时不同,这一次史蒂夫不用想着如何应对其他人的问询,没有独揽大权的董事会,也没有任何人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在这里,史蒂夫一个人说了算。
随着时间的流逝,史蒂夫投进去的700万美元几乎都用完了。公司的钱花得像流水一般,700万美元只撑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史蒂夫的确还有一部分积蓄,再追加部分投资也并非难事。但是NeXT公司需要独立投资者,不仅要能给它提供资金,还能帮它在行业内树立起信誉。因此,NeXT公司必须得做得像个正经的大企业,而不能给别人感觉这只是富人烧钱的消遣。史蒂夫之前设想自己一人出资,这样就可以独揽大权。但是现在他明白过来,让那些“精明人”投资一部分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于是他开始接触各类风险资本家,这些人专门投资科技业的新公司,他们会评估风险,最终决定是否注资。史蒂夫愿意出让自己10%的股份,来换取300万美元资金。但投资者们却踌躇了,NeXT公司到现在没有卖出去一件产品,更谈不上有任何收入。对于这样一个公司,史蒂夫给出的价格实在太高。
然而,NeXT公司接到了一通出人意料的电话。对方是计算机界另一个响当当的传奇人物——亨利·罗斯·佩罗,他是美国电子数据系统公司的创始人。
“你绝对猜不出刚才谁给我打电话了,”史蒂夫兴奋地告诉一位同事,“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这位脾气火暴的得克萨斯大亨在电视纪录片《创新者》(The Innovators)上看到了史蒂夫的介绍,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在他眼中,史蒂夫看上去聪慧过人,挑战传统,标新立异,是一位有远见的企业家,简直就是自己的翻版!一个年轻的罗斯·佩罗!只不过更高一些、更帅一些。
“你什么时候需要投资,尽管打电话给我。”罗斯告诉史蒂夫。
史蒂夫太需要投资人了,特别是像罗斯这样在业内享有崇高声誉的人。
1987年1月,一辆豪华轿车缓缓停在NeXT的工厂旁边,车上坐的正是罗斯·佩罗。NeXT的工厂就位于旧金山湾区一个叫弗利蒙的小镇,那是在湾区东部,是传统的工薪阶层聚集地。工厂与生产麦金塔电脑的工厂相距不远,虽然也由史蒂夫一手打造,但却有天壤之别。生产麦金塔电脑的工厂设备一流,而这里只是一个空架子。尽管现在什么都没有,但如果罗斯的几百万美元投下去,这里一定会大变样,可以想象这里机器轰鸣、繁忙兴旺的景象。他们可以投入最好的设备,生产最棒的计算机。在这空荡荡的屋子中间是一张长会议桌,旁边摆放着几把折叠椅和一架投影仪。工作人员已经竖起了细铁架,安放好幕布。史蒂夫将在这里邀请罗斯一行人吃午餐,随后再向他做公司展示。然而,他们还没坐下,史蒂夫就发现了不满意的事情。
史蒂夫突然对NeXT公司的一个员工大喊大叫,严厉呵斥,甚至不惜恶语相加。而这时,罗斯和NeXT公司的其他主管都在一旁看着呢。
难道史蒂夫失去了理智?
为什么要冒这个险?这个节骨眼上出这种状况,极有可能让他与罗斯的合作告吹。眼看着史蒂夫对一个员工骂骂咧咧,奇怪的是,罗斯却似乎不为所动。他转身对身边的人说道:“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也这样,后来我明白了手上抹点蜂蜜才能抓到更多苍蝇。史蒂夫,别理那个人了,我们谈正事。”
1987年2月,他们俩达成协议。罗斯出资2000万美元,买下NeXT公司16%的股份,这样一算,平均每1%的股份价值125万美元。这一次,史蒂夫诓骗了罗斯。几天前,史蒂夫还向硅谷的风险投资家出售公司股票,价格只有罗斯的1/4,即每1%的股份只售30万美元,但是这些投资家还是认为价格太高,拒绝了这笔买卖。不过,史蒂夫敏锐地觉察出,罗斯有心做成这宗生意,就算史蒂夫一时失态,暴露出自己的阴暗面,罗斯仍然没有丝毫退缩。所以,当史蒂夫漫天要价时,罗斯依然毫不犹豫地掏出了腰包。
罗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不想因为舍不得区区几百万美元而丢了大好机会。1979年,他和比尔·盖茨谈过购买微软公司股份的事情。当时对方开价不到6000万美元,可是他还是犹豫不定,最后这笔生意不了了之。没想到1986年微软公司上市以后,股票价值超过了10亿美元。罗斯丢失了让自己的财富增长15倍的大好机会,他本可以在7年内净赚10亿美元。从来没有这么容易就能赚来10亿美元!自己竟然没有抓住比尔·盖茨这棵摇钱树!这次说什么也不能放过史蒂夫这个香饽饽了。
罗斯随后来到了空荡荡的厂房,逛了逛NeXT公司在迪尔克里克路的总部,见了公司员工。员工都小心翼翼地提防着罗斯,因为媒体总把他刻画成脾气暴躁的强硬人物。苏珊·巴恩斯的母亲住在达拉斯,她的汽车保险杆贴纸上就写着“如果憎恨罗斯·佩罗就按喇叭”。但是史蒂夫让他们不要轻信媒体,擦亮眼睛自己判断。结果等他们真正见到罗斯时,无不被他的魅力所征服。
几个星期后,罗斯第二次造访迪尔克里克路。他钻出轿车信步走进大楼。一进门,他直接喊出接待员的名字,打起了招呼。罗斯记得每个人,一路上罗斯都直呼他们的名字,省去了客套的姓,与每个人亲切问好。罗斯穿过大厅时,只要有员工经过,无论对方职位高低,他都会友好地闲聊几句,好像这些人都是自己的老朋友。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简直就是从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人性的弱点》(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中照搬下来的。罗斯是个老派的推销员,也是艺术大师,只不过这种艺术行将消亡。
罗斯做成了生意,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关注这项投资。罗斯提议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公布这一消息。他这样告诉史蒂夫,“一定会有很多人来,因为你是只金丝猴,我也是只金丝猴,两个猴子被放在一个笼子里,那就敬请期待一场精彩的马戏表演吧”。确实是场马戏表演。伦敦《金融时报》的记者路易丝·基欧(Louise Kehoe)震惊地发现,年老的亿万富翁竟然如此敬畏这位年轻的企业家,而且罗斯·佩罗丝毫不掩盖自己对史蒂夫阿谀奉承的崇拜之情。“他表现得就像追逐明星的少年,”路易丝回忆道,“史蒂夫完全把他镇住了。”
尽管那天罗斯·佩罗在工厂瞥见了史蒂夫的缺点,发现他喜欢对同事恶语相加,但是在短暂的蜜月期里,罗斯看到的仍是史蒂夫迷人的一面。罗斯对史蒂夫认识不深,就曾给出评语,说等到史蒂夫年长时一定会明白,好话更管用。但罗斯错了,史蒂夫一直就知道如何用甜言蜜语来达到目的。他可以表现得体贴温柔,魅力十足,特别是竭力为公司挖来人才或寻找商业伙伴时,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为了实现目标,为了让周围所有人都达到他所要求的完美,史蒂夫可以使尽各种招数。他可以别出心裁地表扬他们、激励他们,但也会毫不留情面地威吓、责骂、痛斥、贬低甚至羞辱他人。他可以是“好人史蒂夫”,也可以是“坏人史蒂夫”。唱白脸时,他心里装的全是对卓越的追求,丝毫不会顾忌自己的举动会对旁人的自尊心和情绪造成多大的伤害。
他还在苹果公司时,就有人说史蒂夫有一张能颠倒黑白的嘴,他能言善辩,几乎能遮人耳目,忽略事实。还有人说他经常先褒后贬,非常善变。的确,有时为了吸引人才,史蒂夫不惜使出浑身解数,逢人便夸,能把人捧到天上去。然后,突然之间就会说他们的作品都是“垃圾”,还没等人反应过来,就将其狠狠踩在脚下。整个硅谷都对史蒂夫的这种处世模式有所耳闻,苏珊·巴恩斯把这一招称为“先勾引,再抛弃”。史蒂夫给予的肯定和接受,能给所有人下一道魔咒,让人不能自拔,然而当他突然变脸,人们只想苦苦挣扎,努力重获他的垂青,哪怕他的目光再多停留一秒也好。“当迟迟得不到这种肯定,大家会觉得史蒂夫更有魅力了,特别是那些每天都要和史蒂夫打交道的人。”海迪·罗伊森解释道。
没有人知道史蒂夫这种待人之道从何而来,是一种浑然天成的人生哲学,还是源自本能,他只是做真实的自己,谁都说不清楚。不知什么缘故,这种方法有时真的很见效。史蒂夫能让人不断挑战极限,疯狂追求进步,从而获得个人成功。这样往往能把科技水平往前大大推进一步,远远超出他们自己的预期。
令人费解的是,史蒂夫的凶神恶煞和笑容可掬一样,对他的成功至关重要。那的确是他身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在其他公司,唱红脸和唱白脸的往往是不一样的人。在英特尔公司,总裁鲍勃·诺伊斯就是亲切和蔼、魅力无穷的人。大家都很爱戴鲍勃,所以会照他的话去做。而公司第二把交椅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则扮演另一种角色。他严厉苛刻,不给人留一点情面。他下的命令大家不得不听,因为大家都怕他。鲍勃的杀手锏是迷人的笑脸,而安迪的必杀技是扬起的马鞭。史蒂夫认识鲍勃,对他非常仰慕,但其实在史蒂夫身上能找到很多安迪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