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17500000042

第42章 失落的一代 (9)

房间北面是整面的落地窗,一条铁轨横在窗外不远处,更远一点是这个不断变得更宽、更高、更闪亮、更喧嚣的北京的缩影:国贸中心、建外SOHO、万达广场、嘉里中心,那些巨大的荧光广告飘浮在灰尘与夜色中,还有那座在黑夜中像是天外来客的CCTV新大楼——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的备受争议的作品。

“操他妈的文化背景。”我记得陈丹青不止一次引用过库哈斯的名言,似乎语带讥讽。对于陈丹青来说,这座大楼和遍布在中国城市的新建筑一样,是一个“急于赶超”、“一心求新”的中国文化心理的典型流露。他将这个传统上溯到19世纪末,从那个时刻起,中国的文化自信开始被摧毁,一代代人急于让自己变得和西方一样。李鸿章购买德国制造的坚船利炮,孙中山试图将美国共和制引入中国,胡适想创造中国的文艺复兴,毛泽东想超赶英美依赖的却是苏联的技术与制度,而此刻的中国,像是一个舶来观念的实验场,而且结果经常是一个拙劣的仿制品——像是一个小城里穿上西装的青年,看似时髦,却总是不对劲。

这些言论,也是过去8年的陈丹青给予中国公众的印象——一名机智、犀利、渊博、直接的批评家,语言别致、感受细微的散文作家。事实上,我对于他的认识,是从他的写作,而不是他的画作开始的。

我记得2005年春天的一个深夜,我阅读到那本薄薄的、黄色封面的《陈丹青音乐笔记》。此刻的陈丹青已是个被过度谈论的人物,在杂志封面上、在电视屏幕前,还有互联网之上,他几乎可见头皮的板寸、冷冷的眼神、有点阴柔的英俊,还有那不变的黑色中式褂子,已是此刻中国社会最难忘的形象之一,像是某个民国人物——或是一名刚刚卸了妆的梨园爱好者。

我记得书店里长期摆放着那两册一套的白色的《纽约琐记》,还有偶尔增加的新书《多余的素材》,或是《退步集》……这些书我没有购买,一方面,它们变得过分时髦,在一群自认为有想法、有性格的年轻人中,人人都在谈论陈丹青,就像几年前,他们谈论王小波一样;另一方面,我对于艺术所知甚少。我模糊地记得他作为画家的标本意义。1980年那组《西藏组画》早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开端,在某种程度上它帮助中国人开始重新观察他们熟悉的世界。或许也是对于此刻中国艺术家正在获得暴发户式的地位感到嫉妒与不屑——他们没有特别的才华与真诚,在这个视觉主导的时代,却获得过分的关注。所以,我对这个几乎30年前就暴得大名,然后在纽约销声匿迹,如今又归来的人物,保持着下意识的回避——过去10多年中,有多少人将在异国生活的贫乏经验,贩卖回国内。

但在那个夜晚,阅读这本偶然购买的小书,我却感觉得到自己内心的潮湿。上一次类似的感受,是来自于余华的散文集《高潮》,也是他倾听古典音乐的历程。我搞不清曲目的名字,记不住音乐家的名字,更分不清版本,但古典音乐却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清晨时,它被我用来清理头脑;沮丧时,我从中获得安慰与鼓舞;而我工作时,它则飘荡在空间里;我知道当我需要一个抒情的结尾时,我该听一段拉赫玛尼诺夫。我喜欢余华,是因为他试图在音乐中寻求叙事,在肖斯塔科维奇的旋律和霍桑的句子之间,找到相似的回应,那都是人类心灵的密码。

陈丹青则让我在音乐里,听到那些往事与记忆。比起他对于音乐家和音乐会的品评,我更喜欢他对于自身境况的描述。我喜欢他那样的语句,“终日作画,音响常开着。1989年冬初,是在迟午,纽约第104频道古典音乐台正播放肖邦。”或他对第一次听到《拉科齐进行曲》的记忆,那是在1970年的赣南山中,他用自制的收音机偷听台湾的广播,“因是山野荒村更深人静的偷听,台湾女播音员的款款语调格外柔美”,“柏辽兹管弦乐一声声清亮清亮地奏起来,传过海峡这一边”……

比起余华那绵延、曼妙的长句子,陈丹青的措辞像是一截截被折段的小黄瓜,简短、干脆、滴着新鲜的露水,而且有一种读惯了翻译体文字的我不熟悉的白话文味道,像是新文化运动那个年代的某个变种。除去语言的新颖,日后令他备受争议、批评的风格也显露出来——即使在最抒情的段落,他强烈的社会意识与政治意识,也从未丢失。

这本书一下子颠覆了我,之前对他的回避,转化成一种敬意。以至于几周后,当我见到他本人时,有一种难以化解的紧张。那是在洪晃主持的一个谈话节目上,在南三环一间由破落舞台搭建的录影棚里,我们围坐在暗色藤椅上。大部分时刻,我们听陈丹青在谈,那时,他辞去清华大学教职的新闻,正沸沸扬扬。我对于他当天的谈话内容,全无记忆,却记得他是多么会谈话——流畅、紧凑、选词新鲜而恰当,并且会在适当时刻爆出一两句粗口,仿佛他依旧保持着上海弄堂里的少年意气。

我对他的表现,充溢着赞叹与羡慕。“你的语言方式是怎么来的?”节目后,我问他。他一字一顿地说,他有老师,但他现在不想说是谁。但是,我也感到一丝不悦,我猜是因为他身上流露出的某种傲慢——他似乎对一个刚见面的年轻人,懒得多说上几句。几个月后,在另一次人数众多的宴会上,我再次碰到了他,我们在饭店门口相遇,我叫上一声陈老师,他的鼻腔中冒出“哼哼”两声冷笑,我分不清那是什么意思——算是某种招呼,还是他在人群中同样感到不自在?我只觉得他的某种冷,倘若在街头碰到他,我是不好意思拉他去咖啡馆里,去和他谈谈我的焦虑和梦想,指望他给我某种启示的。

我不知道这种小情绪是否影响了我对他的判断。总之,在我印象中,2005年后的陈丹青,变成了一个似乎无所不谈的公众人物。他指责教育的堕落,批评建筑的夸张与无根,他追溯摄影的历史,谈论文艺复兴的内核,分析消费与时尚,还突然就鲁迅开始演讲,和人谈论20世纪80年代,他还四处推荐木心的作品——对,这就是他所说的老师,在很多人看来,他将木心放在了后者并不匹配的高位上……

至于他个人的绘画,倒是很少有人去追问,人们感兴趣的是他对那价格高涨的艺术品市场的意见。他变成了各种观点的生产者。

在照片上,他依旧一脸矜持,扣子系到最上面一个,有点惊慌的表情被定格在镜头面前,仿佛突然在梦中被惊醒,对外界感到格格不入。有那么两年时间,我觉得他说得太多了、太快了、太流畅了,以至于让人怀疑他说的是否真诚,那些观点是严肃的思考,还是一场聪明才智的表演。这种怀疑,或许也是我对于20世纪80年代成名的另一位杰出人物阿城的态度。

阿城和陈丹青等几位经常被形容成那一代最敏锐与智慧的人物,他们的智力与经验似乎可以完成各种事。但我却发现,他们有智慧和感召力,却没兴趣承担起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更严肃的使命。或许,他们年轻时被各种空洞的口号弄得心力交瘁、遍体鳞伤,以至于怀疑严肃的使命,是另一种劫持和欺诈。我不知道这种要求是否是另一种专制,或许在潜意识里,我期待这个社会能够有真正的智力风范与道德勇气,而不仅仅是将自己的生活过好的聪明(或是狡猾)。

陈丹青,仅仅是又一个极度聪明的人吗?还是他的努力中蕴涵着些别的东西?

因为这次采访,我开始真正阅读陈丹青。我承认,他让我吃了一惊。不错,这些断断续续的文集中的一些文章,我已在报纸与杂志上阅读过了。不管何种题材,陈丹青总有能力将它表达得与众不同。我记得他在北京鲁迅纪念馆的演讲,他说到鲁迅的脸:“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和俏皮。”我还对他引用贝托鲁奇所说的“高贵的消极”记忆犹新……

而且,我得承认,他对教育、建筑、电影、当代艺术的诸多判断,是惊人的准确。他的写作风格也无比鲜明,他拥有强大的直觉,能敏锐地在繁多的表面现象之下,寻找到被人忽视的东西,他的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强大得多,用铺陈、类比、列举,来取代分析、推理与逻辑……所以,他的文章中,被记住的不是整体结构,或是具体的结论,而是他经常性的灵光一闪,或是格言警句——那里面有戳破窗户纸的畅快。

这种艺术家式的敏锐是他应对如此繁多话题的主要方法,而他的哲学与思想基础,与其说是来自某种特定的价值观,不如说来自于他自称的“常识与记忆”。对于“常识和记忆”的寻找,则耗费了他整整半生,如今仍在这个过程中。

1982年1月的场景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严寒,阴霾。我从北京远赴纽约。上海转机一小时,隔窗遥望前来送行的父母和孩子,热泪长流。”陈丹青后来回忆说,“机身缓缓转弯趋向跑道,螺旋桨启动的飓风刮得机坪草丛成片倒伏,庞大机翼掠过一群正在列队操练的士兵,军衣阵营在风中抖动翻飞,望之壮观而萧条。”

那时的陈丹青29岁,他刚刚迎来了人生第一个真正的高峰。他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所朦胧地感到的希望,不仅成真,而且将他推到了一条眼花缭乱的快速通道上。

1978年,他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经过长时期的压抑之后,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突然纠结在一起,一同爆发了。

邓小平复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建交、中越战争、西单民主墙、《今天》创刊、首都机场的裸体画、星星画展、伤痕文学……

而陈丹青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被青春的躁动、对艺术与自由的渴望,弄得兴奋异常。他依旧留着长发,尽管已25岁,结了婚,但仍是班里年纪最小的一位,脸上还有着青春痘的痕迹。食堂提供的白菜、米饭,不能提供给他们足够的营养,他们总觉得饥饿,却不妨碍他们声嘶力竭地辩论与争吵——中国的这一切变化,意味着什么?

在陈丹青自己的描述里,他是个典型的愤怒青年,在全班开会发言时,因为年纪小,他总是排到最后一个,“讲一些我就不知道怎么再往下讲了,然后就骂人,然后就哭,就这样。”他的叛逆气质没怎么变,当星星画展的曲磊磊、钟阿城来到美术学院时,他在这些“野路子”身上,找到了更多的精神契合。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在主流中获取到足够的认可。那幅《泪水洒满丰收田》,1977年的全国美展的参展作品,帮助他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1980年时,他再次前往西藏,经费则来自学校特批。

距离上一次进藏,已经4年过去了,陈丹青更成熟了,眼界也更开阔了,也画了更多,但他的方向没有改变——他仍在努力地模仿,在寻找他者的眼光。上一次在拉萨,他看到的是苏联现实主义的景象,希望自己画得像苏里科夫;而这一次,他依旧在试图模仿,他希望自己画得像法国现实主义,之前不久,法国乡村画展带给他至深影响,于是他希望画出米勒眼中的西藏。

在拉萨的半年时光,他画出了《西藏组画》。当时的他无法意识到,这组画将可能吞噬他,把一个具体的陈丹青,变成一个抽象的陈丹青——人们围绕着他,支持、反对、喋喋不休的争论。对于美术,我所知甚少,时至今日,我也从未看过《西藏组画》的原作,而且倘若你对中国美术史缺乏理解,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气氛没有具体印象的话,似乎也很难理解它所引发的狂潮。

同类推荐
  • 孤单的人总会相逢

    孤单的人总会相逢

    这是一本与旅行有关的书,这也是一本和旅行扯不上边的书。没有风景,没有美食,没有攻略,没有照片。作者真正想要讲述的,是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从而引发我对这个世界的思索。在这场旅行中,作者和33个城市的33种人生,有穷人、富人、受过教育的、未受过教育的、推陈出新的、循规蹈矩的、大城市的、小村庄的……背景各不相同,却都活在当下,拥有丰满的个性。他们所带来的,是对于这个我们所生活着的世界的全新看法。这场旅行的成果,是一份令人愉悦、真诚又风趣的记录,它组成了一代人的肖像。
  • 走天下学知识丛书-装备行知书

    走天下学知识丛书-装备行知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诗句。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走天下学知识丛书包括:服务行知书、健康行知书、名胜行知书、摄影行知书、时尚行知书、装备行知书等书籍。
  • 知行天下国家地理:全球100度假天堂

    知行天下国家地理:全球100度假天堂

    本书收录了全球100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度假地,包括尼罗河、雅典、爱琴海、布达拉宫等。
  • 全球最美的100度假天堂

    全球最美的100度假天堂

    本书选取了100处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配有行文和精美图片。包括冰岛、芬兰、莫斯科、埃及、洛基山脉等。
  • 读者文摘精选全集——春

    读者文摘精选全集——春

    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热门推荐
  • 数码宝贝彼岸之花

    数码宝贝彼岸之花

    (请看过‘数码宝贝彼岸’后,再看本书不迟)阿武和太一,又吵架了?........数码宝贝,再现风波。被选召的孩子,又次出发!......巴达兽,亚古兽,数码组合!神圣暴龙兽!!!唉,太一。阿武只是不小心被工藤太纪压倒了。不必........
  • 噬妖记

    噬妖记

    心有恶,便成妖,心怀善,可炼妖。当心中的兽欲与妖源结合时,便可觉醒体内妖种,先养妖,再炼妖,后斩妖,拥有不可思议之力量,成就超凡脱俗。秦然一个普通联盟军,唯一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一名实力强大能够将命运紧握在自己手中的炼妖士,却机缘巧合发现自己身上所藏的秘密,为了能够找到想要的答案,他必定要走上了一条血腥的斩妖之路。
  • 炼魂天帝

    炼魂天帝

    后天锻体,先天炼魂。诸天大帝开棋局,百万圣人为棋子,百子一纪元,苍生皆蝼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寒风吹动杯中雪

    寒风吹动杯中雪

    寒风细雨中,他们意外地相遇了:惨白的脸,紧闭的双眼,空气似乎凝固了他抱起了她,看着她的脸似乎有些熟悉,似乎有些陌生…………
  • 幻魔之子

    幻魔之子

    严重偏科的理科高中生李月,无意之中进入了一个魔法的世界,然而正是他理科的优势,让他对魔法元素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使他逐步成迈向魔导师的传奇之路。在幻魔大陆,他结识了性格像个男孩的利娜,一起闯荡幻魔大陆,性格不同的他们会演绎什么样的故事呢?看作者22颗牙如何用现代的知识颠覆魔法世界!!(水元素会爆炸,人工降雨已经不是新鲜事情了,而主人公却可以自己制造雷电!!!还有太多的不可能,在这个魔法世界都变得可能了!)
  • 顾以夜半城

    顾以夜半城

    “顾笙,我会好好对待你的。”“恩,可不许耍赖!我要你一辈子都好好对待我!”
  • 神推理心理学

    神推理心理学

    如何仅仅通过笔迹就推理出老板变化多端的性格?如何巧用心理博弈推掉上司扔过来的烫手山芋?如何使用心理暗示说服同事你是自己人?如何仅凭微妙的表情就能洞察同事掩饰的秘密?如何赢得大家好感而又避免锋芒毕露?如何运用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判断周边人的行为方式?如何不动声色地提问以获得更多对方不愿透露的信息?国内首部完整分析推理能力的心理学读物,世界上最难最神奇心理学教你拥有最强大脑!
  • 报告总裁:有人追你老婆

    报告总裁:有人追你老婆

    为了得到她,他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将她拉入他的世界。他是深城人尽皆知的三恶之首,权势滔天,恶迹斑斑,初次见面,他问她:“多少钱?”,她随口回答:“你可以追我,但不可以买我。”本以为他是一时兴起,谁想到日后走火入魔,宠妻无度。“西宝……姐姐,大侄女,老婆……”“闭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闲时随笔之彼岸花开

    闲时随笔之彼岸花开

    萧薇,一个自称小强的女孩,机缘巧合下,穿越了!什么,我在襁褓里!救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