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引行气法
〔原文〕常以子后、午前,解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令发黑不白。
卧引为三,以手指掐项边脉三通,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五通,以两手中指点口中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两孔,治鼻宿息肉愈。
东向坐,不息四通,啄齿无通数,治齿痛。
伏,前侧卧,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
还卧,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
抱两膝自企于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头颈耳目咽鼻邪热。
去枕,握固不息,自企于地,不息九通,东首,令人气上下通。微鼻内气,愈赢,不能从阴阳。法,大阴勿行之。
〔解说〕经常于子时后,午时前,解开头发,面向东方,两手握固,不息行气一通,举手左右,捂住两耳导引,可使头发乌黑而不白。
卧位引气三息,然后以手抓项旁筋脉再行气三通,可使人眼睛明亮。
面向东而坐,不息五通,以两手中指点蘸口中唾液十四次,然后相互摩擦两手指,闭目,用摩擦过的两手指轻揉拭两眶眼,可使人眼睛明亮。
面向东而坐,不息三通,用两手捻两侧鼻孔,可治鼻中息肉。
面向东而坐,不息四通,上下齿相叩,不必计数,治牙痛。
俯卧或前侧卧位,不息六通,可治耳聋目眩。
蜷卧,不息七通,治胸中痛、咳嗽。
抱两膝就地自然卧倒,不息八通。能治疗胸膈以上至头颈、耳、目、咽、鼻的热邪。
不用枕头,握固引气,就地自然而卧,不息九通,再面向东方,可使人体内气机上下通利。
用鼻微微吸气,使气细而匀长,可以治疗瘦弱,不能行房。此功法,阴雨天勿行之。
小结∶本篇选辑了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导引法。头项部功法有∶掩耳、掐项、拭目、捻鼻、啄齿五法,这些功夫后世加以修改补充后有广泛应用。如掩耳法,发展成了掩耳弹枕的呜天鼓法。用两手掩耳,以食指压中指,两指用力弹后脑枕部,耳内听到咚咚响声,可防治晕耳呜。掐项法,发展成了擦风池提大筋法。用双手搓擦风池穴,并提拿两枕部大筋,可改善项强紧张,预防近视、感冒,舒松项脊。拭目法,发展成了揉眼法。揉眼眶、眼角、睛明、瞳子 等,可改善视力,防治近视。捻鼻法,发展成了擦鼻法。两中指、食指或拇指背搓擦鼻法。两中指、食指或拇指背搓擦鼻孔两侧迎香穴及鼻旁素 穴,能防治感冒,治鼻塞头晕。加上叩齿法,就是一套完整的头项保健操,这些又被命名为《坐式八段锦》,头面保康功等,流传甚广。
(二)虾蟆行气法
〔原文〕虾蟆行气法,正坐,自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愈劳大佳。
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有不消,气排之。
日初出、日中、日入,此三时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头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
〔解说〕虾蟆行气法,正位,摇动两臂,不息十二通,此法治疗虚劳效果非常好。
侧卧位,或左或右,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化。右边有饮病,右侧卧;左边饮病,左侧卧。如有痰饮不消,可引气排除之。
选择日出、日中(正午)、日落这三个时辰,面朝太阳正立,不息九通,抬头仰首吸气,取太阳精华之光,吞咽九阳之数,可使人精神百倍。
小结∶本篇第二条在“七、痰饮门”,第三条在“十二、积聚门”中已有讨论。这里重点探讨虾蟆行气法。
《诸病源候论》“卷一·风身体手足不随候”有∶“极力左右振两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振两臀者,更互 (蹋和踢的意思),犹言蹶(同 。颠仆;踏)。九通中间,偃伏皆为之,名虾蟆行气。”可见虾蟆行气法是古人模仿虾蟆游走的动作而行的导引术。方法是∶俯伏床上,两手平撑,支持上身,然后用力左右振动两臀部,不息九通。振两臀就是交替踢蹬两腿,犹如牲畜尥蹶子,虾蟆蹈水那样,左踢动九次,右踢动九次。踢动时要配合呼吸,使动静结合。
本节曰∶“虾蟆行气法,正坐,自动摇两臂,”方法是端正而坐,如虾蟆游水样摇动两手臂。可与前段结合,作为二节动作,先摇臂行气,后摇臀踢脚行气,使成一完整虾蟆功。
(三)入火法
〔原文〕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火法。
向南方蹲踞,以两手从屈膝中入掌足五指,令内曲。利腰尻(考。脊骨末端, 尾部)完,治淋,遗溺愈。
箕(基。同 )踞。交两脚手内并脚中,又叉两手极引之。愈寤寐,精气不泄。
两手交叉颐(夷。面颊、腮)下,自极。利肺气,治暴气咳。
举两脚,夹两颊边,两手据地服(《病源》作蹲坐)疗宿壅(痈)。
举右手,展左手,坐,右脚上掩左脚,愈尻完痛。
举手交颈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
舒左手,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极;舒右手,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极。
皆治骨节酸疼。
掩两脚,两手指着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仰,若血久瘀为之,即愈。
竖足五指。愈腰脊痛,不能反顾视者。
以右手从头上来下,又挽下手。愈颈不能反顾视。
坐地。掩左手,以右手指肩挽之。愈倾侧膝腰及小便不通。
东向坐,向日。左手揖目,举身望北斗,心服月气,始得众恶不入,理头仰苦难牵。
右手反折,各左右自极张弓。兼补五脏不足,气则至。
抱两膝着胸自极。此常令丹田气还,补脑。
坐地。直两脚,以手捻脚胫,以头至地。调脊诸椎,利发根,令长美。
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项上,治久寒不能自温,耳不闻勿正倍声。
不息行气,从头至足心,愈疽痂,大风,偏枯诸痹。
极力左右振两臂,不息九通。愈臂痛、劳倦,风气不遂。
〔解说〕入火法,练功时要下垂两臂,不息行气,此即所谓不被火伤的功法。
采用面向南方(南方在五行属火)下蹲的蹲踞姿势,两手从屈膝的两膝之中伸入,握住两足掌五趾,让双腿向内弯曲。能通利腰、 尾部,使之强健,治疗淋病、遗尿。
采用屈膝张足而坐的箕踞姿势,用两手攀足心,双足相并,再交叉两手,右手经左足背握住右脚背,左手经右足背握住左脚背,用力拉脚。可以治疗嗜眠和精神不振。
原文“寤寐”,参照《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从“久寐”解,“精气不泄”从“精气不明”解。
两手交错托在腮下,用力上引。可以疏通肺气,治疗突然发作的气逆咳嗽。
高举两脚膝,夹在面颊两旁,两手按地蹲坐。(参照《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两脚”从“两膝”解,“据地服”从“蹲坐”解)。此功法可治疗宿痈病,就是积水积气,日久成饮水不消的癖积病,因癖生痈。
举右手向上,展左手下垂,坐在地上,右脚上抬,掩压在左脚上,治尾骨部疼痛。
举两手交叉放在颈后,尽量用力相握。能治疗胁肋下疼痛。
伸展左手,右手在下握住左手拇指,尽量用力;伸展右手,左手在下握住右手拇指,也尽量用力牵引。都能治疗骨节酸疼的疾患。
伸展两脚,两手指伸向脚五趾上。(“掩两脚”参照《诸病源候论》改为“伸两脚”)。这种功法可治疗腰部疼痛似折,不能弯腰前后仰。如果是瘀血久停造成的,施用这种功法很快就能痊愈。
竖立足五趾,仍采用伸展两脚的坐式,还能治疗腰脊疼痛,不能反转回视的疾患。
用右手从头上向下牵引左手。能治疗项部不能反转回视的疾患。
坐在地上,伸展左手,用右手指牵引左肩。可以治疗身体偏侧,膝部、腰部不通利,小便不通。
面向东坐,向着太阳。左手遮目旁,抬头望北斗,心中存想月亮的光华。可以强壮身体,使得诸邪气不能侵入,并能治疗头痛难以抬举转动。
右手反转弯曲,左手与右手用力交替进行,姿势如开弓状。此功法兼能补养五脏气虚亏损,使正气恢复。
坐在地上,以两手抱两膝尽量用力贴胸。这种功法经常进行,能使丹田的元气回还,有补脑的功效。
坐在地上,伸直两脚,用两手捏住脚腕,将头下弯到地。这种功法可调理各节脊椎,通利头发根部,使头发长而美。
坐在地上,交叉两脚,将两手从脚弯中伸入,低头把手交叉放在项上。能治疗久寒不能自己转温,耳朵听不见比正常声音加倍响的声音。
行不息行气的功法,用意念把“内气”从头引达足心为止。可治愈疽、 疝气、大风、半身不遂和多种风痹证。
极力振动左右两臂,闭气不息,连续作九遍。可治疗臂痛、过劳疲倦、风气不遂等症。
小结∶《云笈七签》“卷三十四·杂修摄篇”说∶“日初出、日中、日入时,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头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若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规中指南》说∶“神是火, 是药。”《金仙正论》说∶“火者神也。曰汞、曰日、曰鸟、曰龙,皆我之真意也。”可见古人所说练功中的“火”就是用意,用意来掌握呼吸,就是火候。如果只知道发功猛练,用意大过,一味追求发动内气,就必然会影响体内的“阴阳平衡,水火既济”,引起所谓“走火”症。轻则气冲胸腹,胸闷腹胀;重则火冲头目,致头痛目痛,胀重如箍;有的甚至周身气窜,外动不已,癫狂躁越,“入魔”成疾。纠正的方法就是息火、退火、散火,使火降水升,“阴平阳秘”。“入火法”承接于吸日精光之后,可以认为就是为了防止入火后火候太过,使火盛阳亢,火水不济,故以垂两臂不息,以息过盛之火,所以又叫做“不伤火”法。所谓不伤火就是不要被火所伤,引起阳亢而走火。至于吸日精的具体练习法见“十二、积聚门”。
本篇以“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火法”为纲,意在强调练气入火后,即应注意息火、退火,勿使太过而伤火。垂两臂者,意在引气向下,降火平阳,和下面的“入水,举两手臂不息”正相反,后者举两手臂是为了引火向上,其义详见入水法解说。
本篇后面各段功法,各自成段,与“入火法”似无特殊联系。
(四)龟鳖行气法
〔原文〕龟鳖行气法,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卧。微微由鼻出纳气。愈鼻塞不通。
东向坐,仰头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满二七咽,愈口干舌苦。
〔解说〕龟鳖行气法,以衣被覆盖口鼻,不息九通,采用正卧位,呼吸要匀细深长由鼻出气和吸气。可治疗鼻塞不通气。
面向东坐,仰头向日,不息九通,然后用舌头舐上 ,使口中产生唾液,咽下十四次,可治口干舌燥和口苦。
小结∶本篇龟鳖行气法和雁行气法、龙行气法、虾蟆行气法等,都是古人仿生而创立的导引吐纳法。龟鳖是长寿动物,古人常以“鹤寿龟龄”祝福人们长寿。应用于气功则有“龟纳鼻息,鹿运尾 ,以通任、督”等,龟鳖的呼吸极细极微,纳出无声,绵续如缕,似动非动,承先启后,因此能步步永继,长寿百数年。仿效龟鳖行气,当亦能使人长寿。仿效方法有二∶一是仿龟鳖形态,以衣被覆盖口鼻,如龟鳖缩颈壳中,二是仿效龟鳖呼吸,使呼吸由鼻出入,匀细深长,直入丹田,以养生延年。以后称此功为龟息。强调以仿效龟鳖吸呼为主,不必拘泥于以衣被覆口鼻。
本篇第二段讲的是吸日精和咽唾液法,如能和龟鳖行气法结合,则收效更好。将本段放在龟鳖行气法后可能还有取龟鳖行气,常面东朝日吸日精华,并以唾液养阴之义。
(五)雁行气法
〔原文〕雁行气法,低头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留饮宿食从下部出自愈。
〔解说〕雁行气法,将背靠于墙壁,低头,不息十二通。以意念引气入胃中,以内气排除停留的痰饮和宿食,使从肛门排出体外,则自可痊愈。
小结∶《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痰饮病诸候”说∶“ 行气者,身直颈曲,排气下行而一通,愈宿食。” 就是鸭子,因是仿效鸭子,直身低头曲颈,不息行气,故名 行气法。
其方法是背靠墙壁,身站直,低头、曲颈,进行不息呼吸,以意行气,排除胃肠痰饮、宿食。但本书及《云笈七签》此节前均名为雁行气法。近代有“大雁功”,亦从仿生角度命名,故仍用雁行气法。
(六)龙行气法
〔原文〕龙行气法,低(叩)头下视,不息十二通。愈风疥恶疮,热不能入。
咽可候病者,以向阳明以达,卧。
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足,低臂十二通,不息十二通。愈脚足虚痹不任行,腰脊痛。
以手着项相叉。治毒。不愈,腹中大气即吐之。
月初出、月中、日入时,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头吸月光精入咽之。令阴气长,妇人吸之,阴精益盛,子道通。
〔解说〕龙行气法,叩头向下视,不息十二通。可治疗风疥恶疮,使热邪不能入人体。
“咽可候病者”应为“咽喉病”,“以向阳明以达,卧。”此句似有短文。存疑待考。
用手按摩腹部到足部,到足后以手握足拉引,然后将臂低垂,如此行十二遍,不息行气十二通。可治脚病,虚软痹痛不能行走,腰脊疼痛。
用两手交叉握固颈项,可治毒邪。不愈时,由腹中行气,使气大量吐出,即愈。
月亮初出时、月亮正中时、月亮将落时,面向月端正站立,不息八通,仰头以意念想象将月光精华之气吸入口内,咽入体内,可使阴气补长。
妇人吸之,可使阴精更加旺盛充实,月经调和,生殖机能旺盛,易于怀孕。
小结∶龙行气法,是仿效苍龙由天空向下低头注视式,故名龙行气法。要点是“低头下视,不息十二通。”最后一段是“ 月精法”。古代养生家认为“阴精所奉其人寿”,月为阴,月光为阴华,吸之可补人阴精,阴精增长可使人长寿。妇人属阴,吸之可使阴气更加旺盛,月经通调,易于怀孕。所以“吸月精法”和“吸日精法”是补人阴精阳气的两大功法。吸月精法练法是∶仰头两眼注视月亮,眼不要睁大,一边望月,一边呼吸。眼疲劳时,可轻轻闭目,记住月亮形状,如将消失,可睁眼再望。以意念想象将月光吸入口内,再咽入体内,久行即可出现“皎洁银光”进入体五内腑,使遍体清凉,烦躁渐去,进入“清静境界”,甚至见一团白色光辉,悬照当前,荡漾体中。
(七)入水法
〔原文〕入水,举两手臂不息,不没法。
、向北方箕踞,以手掩(挽)足五指,愈伏兔痿尻筋急。
、箕踞,以两手从曲脚入据地,曲脚加其手,举尻。其可用行气。愈淋沥、乳痛。
、举脚交叉项,以两手据地,举尻持任,息极,交脚项上。愈腹中愁满,去三虫,利五脏,快神气。
、蹲踞,以两手举足,蹲极横。治气冲肿痛、寒(疝)疾入上下,致肾气。
、蹲踞,以两手举足五指,低头自极。则五脏气总至,治耳不闻、目不明,久为之,则令人发白复黑。
、正偃卧,卷两手即握,不息,顺脚跟,据床。治阴结,筋脉麻痿累(拘急)。
、以两手还,踞着腋下,治胸中满,眩、手枯。
、反两手据膝上,仰头象鳖取气,致大黄元气至丹田,令腰脊不知痛。
、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阴阳从数,至不倦。
、以左手急捉发,右手还项出,所谓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
、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名曰带缚。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虚羸。坐地,以两手交叉其下,愈阴满。
、以两手捉绳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见愈头眩风颠。以两手牵反着背上挽绳自悬。
愈中不转,精食不得下。以一手上牵绳,下手自持脚,愈尻久痔及有肿。
、坐地,直舒两脚,以两手叉挽两足,自极。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解说〕入水法,练功时需举两手臂,不息行气,此即所谓不伤水的功法,“不没法”参照入火法,按“不伤法”解释。
、面向北方,箕踞而坐,用两手拉两脚的五趾,可治疗大腿痿软,腰 部筋脉拘急。
、采用屈膝张脚踞坐势,用两手从腿弯处伸入按地,把脚放在手上,抬起臀部。还可以同时配合行气。能治愈小便淋漓,乳痛。
举脚交叉向项后,用两手按地,举臀使臀高抬起,达到最大限度,交两脚于项上。能治疗腹中胀满不适,除三虫,疏通五内,畅快神气。
、采用下蹲势,下蹲时使两脚尽量近似成为一条直线,即所谓的尽力横蹲;并用两手握住两脚趾,尽力向上提,使脚趾离地。这种功法能治疗气冲腹肿痛,寒疝上下出入,使肾气通畅。
、采用屈膝如坐的蹲踞势,用两手搬起两脚的五趾,尽力低头,使五脏之气都达到头上。可治疗耳听不聪,目昏视物不明。长施这种功法,可使白发重新变黑。
、正仰卧,两手卷成握式,闭气不息,行气沿腿至脚跟止,两腿足根据在床上。可治阴结,筋脉麻木,痿软、或拘挛。将两手松开,按在腋下,治胸中胀满,头眩,手枯萎不用。
、反翻两手按在膝上,仰头仿鳖仰天引颈吸气那样吸气,引气到中丹田,使中丹田元气到下丹田,可使腰脊疼痛消失。大黄元气即中丹田元气。
、用手大拇指很快地捻鼻孔,闭气不息,引气上行达泥丸脑中,可使阴阳顺从其数,收到强壮健身令人不易疲倦的效果。
、用左手很快地握住头发,右手环绕从后项出,这就是所谓的血、脉、气各流其根,闭藏太阳经脉之气,使阴气不外流。此功法的确是通调阴阳的有效方法。
、正坐位,用两手交叉在背后,名为带缚。能治疗大便困难,通利腹部,并可治疗虚劳羸瘕。
、坐在地上,用手交叉放在脐下,能治疗会阴胀满不适。
、用两手抓住绳子,倒悬在辘轳上。辘轳是汲取井水的起重置备。本功法可利用此设备,使脚在上,头在下,令身离地,用以治疗头晕风癫病。用两手反牵绳于背上,拉绳自悬于空中。可治愈中焦脾气不能健运,食欲不佳的病症。用一只手在上面牵拉绳,另一只手在下面拉住脚,可治愈久痔及尾 部肿痛。
、坐在地上,伸直两脚,用两只手交叉挽拉两脚,尽量用力,能治疗肠胃不能受纳饮食,呕吐气逆。
小结∶、入水法探讨《云笈七签》∶“ 月精法∶ 月精,凡月初时、月中时、月入时,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头 月精,八咽之,令阴气长。妇人 之,阴精益盛,子道通。凡入水,举两手臂不息,没。”《悟真篇注疏》曰∶“息火谓之沐浴”,沐浴就是入水洁身。
这里“凡入水”可以理解为∶吸月精太过,致使阴气偏胜,人身如水被浴,或似入于水中,肢体发冷。此时当举两手臂不息,以引火升阳,消散阴气,不使阴气淹没阳气,使火灭息。王冰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是此意。本篇“入水法∶入水,举两手臂不息,不没法”,就是说练功补阴如入水沐浴后,当举两手臂不息以引阳升火,使水不要淹没火。入水和入火都是练功中的两大注意事项和原则,故本书独立设题以引人注意。
、鳖取气法其功法见“龟行气法”。本段强调此功也可用“反两手据膝,仰头像鳖取气,致大黄元气至丹田”,而前法主张衣被盖口鼻,各有所仿效之处。土位中央,其色正黄,色黄而体大,故名大黄。此处的大黄即中丹田,鳖息深长细匀,仿效纳之,则应力求深长,使气由中丹田直至下丹田。
(八)宁先生导引行气法
〔原文〕宁先生导引行气之法,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
常心念一,以还丹田。夫生人者丹,救人者还,全则延年,去则衰朽,所以导引者,令人肢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正气存处。有能精诚勤习履行,动作言语之间,昼夜行之,则骨节坚强,以愈百病。若卒得中风病,宿固,痹疽不随,耳聋不闻,头眩颠疾,逆上气,腰脊苦痛,皆可按图视像,随疾所在,行气导引,以意排除去之。
行气者,则可补于里,导引者,则可治于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与天地相保。
〔解说〕宁先生的导引行气法,可以消除百病,延年益寿,使人长寿而不早衰。
该功法的核心是∶要经常使精神内守,使真元之气归还于丹田。这是因为“丹”(生成人的精气)是生成长养人体的根本,而“丹”的消耗又是使人早衰夭折的源由。要想把人体从早衰中挽救出来,就要通过修练精、神、气,使三者合一。还归于丹田,保全“丹”气则延年益寿,消损“丹”气则早衰夭折。导引术,能使人肢体骨节中的各种邪气都消除,而正气内存。如能精心诚意地勤奋学习,身体力行,动作言语之间,白天夜晚都抽空练习,就可使骨节坚强,百病痊愈。如果卒然患了中风病,病邪宿留,引起痹阻半身不遂,耳聋不能闻声,头眩,癫疾,咳嗽气逆,腰背疼痛,均可按导引图的绘像,根据自己的疾病所在,选择合适的功法,行气导引,并以意念引内气至疾病所在之处排除其疾。
行气的作用是可以补里,导引的作用是可以治疗四肢疾病。如能勤于练习,遵循自然而为之的道理就能与天地相保,健康长寿。
小结∶《云笈七签》说∶“宁先生者,古之神仙。在黄帝之前,常游四海之外,昆丘之下,有兰沙之地……卧沙百余年,蹶然而起,形容复故。”又曰∶“宁先生者,黄帝时人也,为陶正,能积火自烧而随烟上下,衣裳不灼。”可见宁先生是古代的养生家之一,被道家列为仙人而传之。
本篇以简短语言,阐述了道家导引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就是∶“常心念一,以还丹田”。
常心念一∶《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便是指道之根,气之始。人要长生,当修这一个根本。所以《管子·白心》说∶“内固之一,可以长久。念一就是守一,亦称抱一、修一等。一即是人的生成精气,即真阴元阳,又称真气、元气、正气等。念一就是精神专注,修练真元之气,简言之就是精神内守,与元气相抱,以达到使精、气、神三者合一,都得到滋养。这是古代养生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本文将“常心念一”作为纲要,要求练功者,要经常心中想一,专心治一。
以还丹田∶道家把生成人的先天之精和长养人的后天之精气,包括空气中的精气和饮食中五谷之精,称之为“丹”或“金丹”,认为丹是生成和长养人的根本。《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所以说人“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天仙正理》指出∶“金丹是真阳元气”,“仙道以精气神三元为正药,以练三合一喻名炼药,是理最精微,其法最秘密。”练功修心养性的目标,就是为了滋养精气神,使三者合一,还归于丹田之处,以延年益寿。所谓“丹田”从根本上理解应是人体藏养生长“内丹的土地”,即真阴元阳出入长养的处所。对于“丹田”部位,古今认识不一,有脐下一寸、一寸二分、二寸、二寸五分等说,有上、中下三丹田之说,但就其本质,不必拘泥于几寸几分,而应以实际的出入场所为准。多数人的真元之气出入于脐下少腹之中,意守丹田时,只要一意专注于脐下少腹即可,待练到气还归丹田,产生了感传现象,如气行、气散感,发热、充实感等后,便会自然而知其位。所以本文最后强调要追求“自然之道”。当练功达到精气神三者合一,使人体内“丹”复生,归还于“丹田”后,便可救人于不衰、不早亡,所以文中说∶“生人者丹,救人者还,全则延年,去则衰朽”。
本篇还指出,行气的作用主要在于补里,导引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调肢体。补里就是调理在体内的脏腑。练功贵在精诚勤习,不拘形式,活动言谈之间,白天晚间,都可抽出一定时间进行练习。初学之人,还可根据绘制的导引图,根据病情,行气导引。遗憾的是,本法的导引图早已佚散,但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来看,古人传授导引之术,非常重视绘制动作图,供学人模仿。
(九)彭祖谷仙卧引法
〔原文〕彭祖谷仙卧引法除百病延年益寿。居常,解衣被,卧。
伸腰、填小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
又云,伸左脚,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脾。去心腹寒热,胸臆邪胀。
挽两足指,五息止,引腹中。去疝瘕(假。腹中肿块),利九窍。
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脊。痹、偏枯,令人耳声(聪)。
两足内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气。
踵内相向,五息止,短股,徐五络之气。利肠胃,去邪气。
掩左胫、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肺。去风虚,令人明目。
张胫两足指,号五息止。令人不转筋。
两手牵膝置心上,五息止。愈腰痛。
外转两足十通,内转两足十通止。复诸劳。
凡十节,五十息,五五二百五十息。欲导引常夜半至鸡鸣,平旦为之。禁饱食沐浴。
〔解说〕彭祖的卧式导引法,有除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导引时应在清静居室中,松衣解带,仰卧于床进行。本导引术共有十节,每节以五息为一次,每节连做五次。每节五息十节计五十息。每节连做五次,五五共二百五十息。导引时间宜在夜半至鸡鸣或平旦(天大亮的时候)。导引前禁饱食和洗发澡身。
第一节∶仰卧伸腰,先引气至小腹(丹田),然后行五息,连做五次,共呼吸二十五息(以后各节均如此进行)。这样可引肾中气行。治疗消渴,调和阴阳。
第二节∶伸出左脚弯屈起右膝,使右膝内压左脚上,行五息,连做五次,引脾中气行。可祛除心腹内寒热邪气,胸膈受邪胀满不适。
第三节∶上体坐起,两臂前举,用手拉两脚趾,行五息,连做五次,引腹中气行。可治疝气、腹中肿块,并可通利九窍(眼耳口鼻七窍加肛门、尿道)。
第四节∶仰卧,两脚十趾伸直后仰,行五息,连做五次,引腰中气行。可治腰脊痹,半身不遂,并可以使两耳听力聪明。
第六节∶仰卧,伸展两腿,分开两脚,使两足掌朝内转,足跟向外,脚趾相对,行五息,连做五次,引心肺气行。可治咳逆上气。
第七节∶仰卧,两腿并拢,踵向内相对,脚尖向外伸展,行五息,连做五次。引大腿股内气行,可疏通络脉经气(五络当为十五络脉)。通利肠胃,祛除邪气。
第八节∶仰卧,掩(关闭、停止)左胫(左腿不动),屈曲右膝,使右膝着左腿上,行五息,连做五次。引肺中气行。可治疗体虚伤风,并可使人目明。
第九节∶仰卧,张开两胫和两足趾,呼号行气五息,连做五次。可治转筋。
第十节∶两脚向外转,引气十遍;两脚向内转,引气十遍,可治身体各种劳损疾病。
以上共十节,行二百五十息。
彭祖是古代著名养生家。据班固《汉书·古今人表》记述,彭祖姓 名铿,陆终氏第三子,颛顼帝玄孙,轩辕黄帝第八代裔孙。《史记·舜本纪》说,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殷封于大彭。大彭国,即今江苏徐州,至今徐州尚有彭祖宅、彭祖井等遗迹。彭祖精通养生导引方术,年过百岁而不衰,葛洪《神仙传》说殷代末年,彭祖曾传授养生方术给殷王,殷王得彭祖方术后,行之见大效,于是要杀掉彭祖,以断绝他再传授于人,彭祖得知即不知去向。七十年后有人在流河之西见他骑着骆驼在行游。于是道家便列彭祖为仙人,《庄子·逍遥游》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并指出彭祖是吐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之术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老彭就是彭祖。后世传为彭祖所述的养生导引方书很多,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等书中收载有许多彭祖的导引论。
小结∶本篇导引法有二种较为特殊的行气法,现讨论于下∶、引脏腑气法“引肾”、“引脾”、“引肺”、“引心肺”、“引腹”、“引腰脊”等。都是指以意念引内气入脏腑肢体以治病的方法。佛家的止观法,道家的服气法都对本法有所论然,如《童蒙止观》中说∶“安心住在病处,即能治病”;《云笈七签》中说“长引吸而咽之,存入所患之脏腑。若非脏腑之疾,是谓肢体筋骨者,亦宜先存入所主之脏也。闭极又引,凡得九咽,觉其脏中有气,乃存其气攻于所苦之处。”这里的“引吸而咽之,存入所患之脏腑……觉其脏中有气,乃存其气攻于所苦之处。”就是彭祖的引脏腑气法。其练法是要“安心住在病处”,以意念想象纳入的“内气”到达患病的脏腑或肢体筋骨,待练到可感觉到“内气”入了脏腑后,再引气攻所患之处,即可治疗该脏腑或肢体的疾病。如引肾气可攻治消渴;引腹中气可攻治疝气∶引腰中气可攻治脊背痹痛,半身不遂等。
《备急千金要方》调气法,引彭祖论曰∶“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避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中,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每旦夕面向午,展两手于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良久,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后托, 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挽发放腰。咳嗽发,阳振动也。双作只作,反手为之,然掣足仰振,数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后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际,渐渐入项,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气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 然,意专思专,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蜷曲,亦令床位有声拉拉然,则名一通。”文中的禅观之法就是引脏腑气法。
、出声调息法第九节的“张胫两足指,号五息止。”就是古代气功中的另一流派出声调息法。该法和多种气功家所主张一呼一吸“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者不同,而是主张随呼吸出入呼号出声,类似“声音诱导法”。如先用鼻吸气,呼气时闭口,随着呼气用口鼻一起呼号发出“哼…… 的共鸣音,随着“哼…… ”的声音鼓腹,入力丹田,可使气易贯丹田。许多练硬气功的,在运气行功时也常发出“啊”、“哈”等呼号之声,而在武术中随功而出的“啊”、“哈”等声就更高亢而有力了。本来呼吸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声音,发声有抒怀畅志,使气机流通的作用。气功家利用发出的声音诱导气贯丹田或使气至肢体的某一部位,是完全合乎生理的。所以古代气功家在练“六字诀”∶ 、呵、呼、嘘、吹、嘻等功法时,有人也主张可以随呼吸呼号某一字,或者六字,以疗疾。一般呼号,以随呼气出声为宜,呼气时出声比较自然,流畅,易于掌握。优秀的歌唱家发声时可使气贯丹田,从而使音色高亢有力,洪亮贯耳。这也可以帮助出声调息法有它的独特之处,可用于歌唱家、话刷演员的练功。
《备急千金要方》调气法,引彭祖论曰∶“凡百病不离五脏,五脏各有八十一种疾,冷热风气计成四百四病。事须识其相类,善以知之。……冷病者,用大呼三十遍,细呼七遍。呼法,鼻中引气入,口中吐气出,当令声相逐,呼字而吐之,热病者,用大呼五十遍,细吹十遍,吹如吹物之吹,当使字气声似字。肺病者,用大唏三十遍,细唏十遍。肾病者,用大 五十遍,细 三十遍。此十二种调气法。若有病根据此法恭敬用心,无有不差。”彭祖这里所说的就是发声呼吸法。其方法是鼻中引气入,口中吐气出,使气与声相随,而呼气时发出。
(十)王子乔八神导引法
〔原文〕王子乔八神导引法,延年益寿除百病。
法曰∶枕当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法身各三寸,解衣被发,正偃卧。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纳气,以口出之,各致其脏所,竟而复始,欲休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习乃自长矣。气之往来勿令耳闻,鼻无知,微而专之长,遂推之伏免、股、 ,以省为贵。若存若亡,为之百遍,动腹,鸣气有外声,足则得温,成功。成功之士,何疾而已!喉咙如白银 ,一十二重系膺。下去得肺,其色白泽。前两叶高,后两叶卑。心系其下,上大下锐,大率赤如莲花未开,倒悬着肺也。肝系其下,色正青,如凫(野鸭颈毛)翁头也,六叶抱胃,前两叶高,后四叶卑。胆系其下,如绿绨囊。脾在中央亦抱(胃),正黄如金,铄铄(鲜明)然也。肾如两伏鼠,夹脊直脐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络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无污秽之患。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此名曰神舍。神舍修则百脉调,邪病无所居矣。小肠者,长九尺,法九州也(一云∶九土,小肠者,长二丈四尺)。
诸欲导引,虚者闭目,实者开目。以所苦行气,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来,度二百步,所却坐小咽气,五六不差,复如法引,以愈为效,诸有所苦,正偃卧,披发,如法徐以口纳气,填腹自极,息欲绝,徐以鼻出气数十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闭口温气咽之三十所,(候)腹中转鸣乃止。往来二百步,不愈复为之。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以口纳气,鼻出气者,名曰补;闭口温气咽之者,名曰泻。闭气治诸病法;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热诸(所)不快,若中寒身热,皆闭气胀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复为,至愈乃止。
、平坐,伸腰,脚,两臂覆手,据地。口徐纳气,以鼻吐之。除胸中、肺中痛,咽气令温。
闭目也。
、端坐,伸腰,以鼻纳气闭之,自前后(摇)头各三十。除头虚空耗,转地,闭目摇之。
、端坐,伸腰,以左胁侧卧,以口纳气,以鼻吐之。除积聚心下不快。
、端坐,伸腰,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持鼻,除目晦泪若出,去鼻中息肉,耳聋亦然,除伤寒头痛 ,皆当以汗出为度。 ;、正偃卧,以口徐纳气,以鼻出之。除里急,饱食后小咽,咽气数十,令温。寒者,使人干呕腹痛,从口纳气七十所,大填腹。
、右胁侧卧,以鼻纳气,以口小吐气,数十,两手相摩热以摩腹,令其气下出之。
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纳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蜀王台。
除胁下积聚。
、覆卧,去枕,立两足,以鼻纳气,四四所,复以鼻出之,极令微气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热,背痛。
、端坐,伸腰,举左手仰其掌,却右手,除两臂、背痛结气也。
、端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二七气满即吐,即气皆通畅,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端坐,伸腰,左右倾,闭目,以鼻纳气,除头风,自极七息止。
、若腹中满,食饮苦饱。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
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端坐,使两手如张弓满射,可治四肢烦闷,背急,每日或时为之佳。
、端坐,伸腰,举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胃寒食不变则愈。
、端坐,伸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瘀血结气等。
、两手却据,仰头目,以口纳气,因而咽之数十。除热,身中伤,死肌。
、正偃卧,端展足臂,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
、偃卧屈膝,令两膝头内向相对手,翻两足,伸腰,以口纳气,填腹,自极七息。
除痹疼热痛两脚不随。
、觉身体昏沉不通畅,即导引,两手抱头,宛转上下,名为开胁。
、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拜起,脑中痛,瘀痹。
、踞,伸左足,两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脑中疼。一本云∶除风目晦耳聋。
、正偃卧,直两足,两手捻胞所在,令赤如油囊裹丹。除阴下湿,小便难颓,小腹重,不便,腹中热。但口纳气,鼻出之,数十。不须小咽气,即腹中不热者,七息已,温气咽之十所。
、踞,两手抱两膝头,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腰痹背痛。
、覆卧,傍视两踵,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痛。
、偃卧,展两手,外踵,指相向,亦鼻纳气,自极七息。除两膝寒、胫骨疼。
、偃卧,展两脚两手,两踵相向,亦鼻纳气,自极七息。除死肌,不仁足胫寒。
、偃卧,展两手两脚左傍两足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胃中食苦呕。
、踞,伸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布两膝头。除痹呕也。
、偃卧,展两手两脚,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偃卧,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厥逆。疾人,脚错踵,不拘拇指,根据文用之。
、偃卧,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周身痹。
、病在左,端坐、伸腰,左视目,以口徐纳气而咽之数十所,闭目目上入。
、病在心下,若积聚。端坐,伸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开目作。
、病在右,端坐,伸腰。右视目,以口徐纳气而咽之数十所,开目。
〔解说〕王子乔八神脏(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称八神脏)导引法有延年益寿,祛除百病的功效。
施功的方法是∶采用正仰卧姿势,枕头高为四寸,两足之间相距五寸,手与身相距各三寸。
宽解衣服,披发而卧,排除杂念,收心定意后,即用鼻慢慢吸气,用口呼出,用意念根据次引气向各脏,到达后再重复进行,想要停止应先尽量引气到达此脏,而后方止。但不要勉强延长呼吸,练功日久,功到自成,逐渐可使气息深长。呼吸往来时要尽量轻微,做到不让耳闻,甚至连鼻子都觉查不到,呼吸要细缓、柔和、均匀、深长。达到这种地步,就可引气向大腿、小腿,以感到气至为佳,但又不可用意过强,要使气息和意念达到若存若亡的境界。这样练功百遍,可达到腹中大动,并发出鸣响,连耳朵都能听到,并且足底感到气至温暖。完成此功法的人即成为什么病都没有之人了。
“八神脏”的形状是怎样的呢?大体上讲,喉咙(气管)就象一条白银环,由十二节复合在一起组成,连系于胸,气管向下所系的是肺,它色白而富有光泽,前两叶高,后两叶低。心系在肺下,上端大而下端尖锐,宛若红色未开的莲花苞,倒悬于肺下。肝连系在其下,色纯青,就象野鸭头颈上的毛,由六叶组成,围抱在胃旁,前两叶高,后四叶低。胆维系在肝下,象绿色的丝囊。脾在正中央,也围抱胃,颜色正黄如黄金般鲜明,肾象两只蹲伏的鼠,居于脊柱两侧,要想知道它的位置高低,向下垂直上臂,正与肘尖相齐的位置即是。肾的颜色纯黑,外面有白色肥浓的脂肪包络着,白黑分明。胃就象一个空净的囊袋。虽说它的形状向右屈折,但不会使食物滞留,产生污秽之患。
肝能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所以五脏是神、魂、魄、意、精的住所,又叫“神舍”。五脏生理功能正常则百脉调和,邪气疾症无法停留在体内。小肠长九尺,就象地上有九州一样(另一种说法认为小肠是九土,长度为二丈四尺。)行导引者,虚证应闭目,实证应开目,按疾病所苦的部位行气,不要执守七息即止的方法,令气缓缓往来,约二百余次为限度。采用坐位,细匀地咽气,五六遍若仍无疗效,再反复使用这种方法,直至病苦消失为止。病者练功时,可采用仰卧位,披发,如前面说的方法行气,即缓慢地用口纳气,引入腹内,尽量使纳气深长,但又要让气息细微,达到轻微欲绝的状态,缓慢地用鼻呼气,约数十遍。要遵循“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闭口,暖和气息令气变温咽下去,约三十遍,待到腹中有转动鸣响时停止,这样往来行气,约二百余次,病不愈即反复行这个功法。病在喉中、胸中的,枕高七寸;病在心下的,枕高四寸;病在脐下的不用枕头平卧。呼吸的方法是以鼻吸气,口呼气者为补;以闭口暖和气息令气变温咽下去的方法为泻。闭气治各种病的方法是∶要导引头部的病,仰起头; 要导引腰部脚上的病,仰起足十趾;要导引胸中的病,挽拉足十趾;要导引臂部的病,可用两手掩按两臀;要治疗腹中寒热多种不适的症候,如中寒身热都可采用闭气而鼓腹的方法,想要呼气时,缓缓地用鼻吐气,这样呼气后再重复前面的功法,直到痊愈为止。
、平坐,伸腰,脚放平,两臂伸直两手按地、用口缓缓吸气,鼻出气。可治疗胸中、肺中痛,咽气要柔和让气温,并闭目。
、采用端正坐位,伸直腰部,用鼻纳气闭气不息,从前从后摇头,各三十次。可治疗头部空虚,精气不足,头眩欲倒。要闭目摇头。
、端正地坐着,伸直腰部,然后向左胁侧卧,用口吸气,鼻出气。可消除积聚和心下不适。
、端正坐位,伸腰,缓缓地用鼻吸气,并用右手捻鼻,可治眼目昏暗或泪常出等症,还能消除鼻中息肉,耳聋,又治伤寒头痛,洒洒恶寒,施用此法要以汗出为度。
、正仰卧,用口缓缓吸气,以鼻呼出。能治脘腹拘急不适,饱食后应慢慢小咽气,约数十次,达到有温暖感为宜。寒证使人干呕腹痛者,用口吸气约七十次,以气充实腹部,可收到治疗效果。
、向右胁侧卧,以鼻吸气,从口中慢慢吐出,约数十次,并用两手相摩至掌热,用热掌按摩腹部,让气从下面排出。能消除胁部皮肤痛,呼吸七息止。
、端正坐位,伸腰,向上伸直两臂,两手掌上仰,用鼻吸气后闭气不息,尽量延长到极限为止,如此行七次,这种功法叫“蜀王台”能消除胁下积聚。
、伏卧势,去掉枕头,竖立两足,以鼻吸气十六余次,用鼻呼出,吸气时要使气尽量轻微,做到几乎连鼻都感觉不到。可消除身中热,背部疼痛。
、正坐位,伸直腰,举左手仰掌,垂右手掌心向下。能祛除两臂及背痛,气滞郁结。
、端坐位,两手交叉抱膝,闭气不息,鼓起腹部十四次,或十四次气满即吐气,可以使气机通畅。坚持此功法十年,可使老年人貌如少年。
、端坐位,伸直腰向左右倾斜身体,闭眼,用鼻吸气,尽量深吸七次止。可祛除头风。
、如果腹中胀满,饮食后苦于作饱,可正坐伸直腰,用口连续吸气数十次,以感到胀饱消失为止,如腹中又胀满,可再用此法。腹中有寒气不适,也可以用此功法。
、端坐位,将两手做出好象拉满弓射箭的姿势,可治四肢烦闷不舒,背部拘急,每天或时常练此法效果更好。
、正坐伸腰,举右手仰掌向上,用左手托左胁,以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治疗胃寒,饮食不消化。
、正坐伸腰,举左手仰掌向上,用右手托右胁,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消除瘀血与结气。
、两手向后按地,仰头抬眼,用口吸气,咽数十次,可除热,治疗身中伤并消除死肌。
、正身仰卧,端正伸展两脚两臂,用鼻尽力吸气七次,摇脚三十次而止。可消除胸寒足冷,周身痹痛,厥逆。
、仰卧,屈膝让膝头向内靠拢相对,手与膝对,两足翻转,伸直腰,用口吸气,以气充实腹部,尽力吸气七次。能祛除痹痛,高热,两脚运动不便。
、如感觉身体沉重头昏,气血不通畅,亦可行导引法,用两手抱头上下展转,名叫开胁。
、踞坐,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直腰,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治疗下肢难以屈伸、跪拜、起立,脑中疼痛,瘀阻不通,麻木。
、踞坐,伸左脚,两手抱右膝头,伸腰,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伸左足外展。
可消除下肢难以屈伸拜起,脑中疼。另一书上说∶可以消除头风,目昏,耳聋。
、正仰卧,伸直两脚,用两手按捏膀胱所在的部位,捏到皮肤发赤,好象油袋裹赤丹一样。可消除阴部潮湿,小便难,小腹重,大便不下,腹中热。只要口吸气,鼻出气,行数十遍。不需要小咽气,即使腹中不热者,七息即可。口中温气咽下十次。
、踞坐,用两手抱膝头,以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消除腰痹、背痛。
、俯卧,两眼傍看两脚后跟,伸腰,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消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痛。
、仰卧,伸展两手,外展足根,足趾相对,也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消除两膝寒冷,小腿骨疼痛。
、仰卧,伸直两脚两手,两足跟相对,也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治疗肌肉瘫痪,麻木不仁,小腿寒冷。
、仰卧,伸展两手和两脚,向左停放两脚跟。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消除胃中不适,食后苦于呕吐。
、踞坐,伸腰,用两手牵引两脚后跟,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再用两手放两膝头上。能除痹止呕。
、仰卧,伸展两手两脚,仰起足趾,用鼻吸气,尽力作七息。可消除腹中拘急剧痛。
、仰卧,用左脚跟勾住右脚拇趾,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治疗厥逆。因疾病不能施此功者,可将脚跟交错,不勾拇趾,并按照前面所说的方法吸气。
、仰卧,用右脚跟勾住左脚拇趾,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消除周身麻木。
、病在左面,端正坐伸腰,向左看,并用口缓缓吸气而咽下约数十遍,咽气时要闭目,目要向上内视。
、患心下积聚之病,应端正坐伸腰,仰头向日,慢慢以口吸气,咽下约三十次而止,宜开目行功。
、病在右侧,正坐伸腰,向右看,并用口慢慢吸气,缓缓咽下数十次,开目行功。
小结∶王子乔,古代气功家。《云笈七签》中记载∶“王子乔者河东人也。汉明帝时为尚书郎,出为叶县令,汉法畿内长吏节朔还,朝每见子乔先生至,不见有车马迹而怪之。明帝密使星官占候,辄见双凫从东南飞来,乃罗得一只履,时人异之”。
王子乔导引法虽有三十四节,但其精华是“八神导引法”。所谓“八神”,这里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为人身神之所居,故名神舍,神脏,脏者藏象之所也。胆与肝相表里,为魂出入之路,小肠与心相表里,为神出入之路,胃与脾相表里为意出入之路,故王子乔将其归结在一起,称为八神脏。并对八神的大体形态、颜色、位置、长短、大小作了概括的描述,目标是供练功时“内观”其象,引气出入其所。
、内观法又称内视、观相、存想法。虽然这些方法有一些不同之处,但其宗旨都是以意念想象,以目内观躯体的某一部位和脏腑。引内气至其所,以攻疾病或疏通其结。内观法通常观视的有脏腑,丹田、经脉、病气等。王子乔八神导引法则主张观视心、肝、脾、肺、肾、胃、胆、小肠八脏腑。内视的方法是∶先行吐纳之功,使内气生,然后从上至下,根据喉、气管──肺──心──肝──胆──脾──胃──肾,引气各至其脏腑,由一脏引向另一脏,根据次而行,到达八脏腑后,再重复根据次进行,尽量引气到达这些脏腑,而后方止。引气不要急于求成,勉强延长呼吸,坚持日久,功到则自然深长,绵绵不断,行走于各脏腑之间。这样就能使脏腑调和,精气旺盛,使病邪无所居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气至腿脚,使足能温,足能感觉到发热而气至,则为大功告成,何疾而不已。行气和运意的要领是至细至微,若存若亡,达到忘我之境界。
《阴符经》中说∶“机在目”,认为双目属阳,用双目内视脏腑,可使脏腑气机生发,气血活跃。王子乔认为闭目而视为补,开目而视为泻,故曰∶“虚者闭目,实者开目。”、吸呼补泻出气为呼,入气为吸。清·薛阳桂《梅华问答》说∶“人之一呼一吸关系非细,一吸则天地之气归我,一呼则我之气还天地。”故《圣济总录》说∶“入气为阴,出气为阳。”王子乔以“以口纳气,鼻出气者,名曰补;闭口温气咽之者,名曰泻。”主张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原则辨证而施功。《景岳全书》指出∶“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这些见解反映古人认为呼吸补泻的核心是通调阴阳。阳虚气不足宜吸多呼少,以阴济阳,故名曰补,其道理是入气为阴;阴虚精不足者,宜吸少呼多,以阳育阴,其原因是呼气为阳。对于阳盛之人,吸多可泻阳,平阳,故名曰泻。当然,这些也是一家之说,各家见解不同,谨供参考。
(十一)五禽戏法
〔原文〕《道藏经》云∶“老君曰∶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能鸟伸,挽引肤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名曰∶五禽之戏。挽引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故令汗出因(而)止,以身体轻便。普施行之,年九百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完坚,夫为导者甚易,行者甚稀,悲哉!、虎戏,四肢踞地,前三踯(踏步不前),后三踯。长引肤,乍前,乍却,仰天即返;伏踞地,行前、却各七。
、熊戏,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踯地,手左右托地各七。
、鹿戏,四肢踞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三,左伸右脚,右伸左脚,左右伸缩亦三。
、猿戏,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七,以脚拘物倒悬,左七右七;坐,左右手拘脚五按(头)各七。
、鸟戏,立起,翘一足,伸两臂,扬扇用力,各二七;坐,伸脚,起挽足指,各七;伸缩两臂各七。
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限。轻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佗行之年过万岁,教传弟子,广陵吴普,亦得延年长寿。
〔解说〕本节《五禽戏法》和各节《服气吐纳诀》选自明代《正统道藏·洞神部·太上老君养生诀》。
五禽戏,是古人模仿禽兽的运动而编制的导引术。《庄子》即有“熊经鸟伸”的动作,《淮南子》又记载了“熊经鸟伸,浴 ,鸱视虎顾”的六禽动作。后汉名医华佗继承了前人的一些经验,编制了“五禽戏”。《后汉书·华佗传》说∶“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着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因“晓养性之术,则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五禽戏收入《道藏》后被冠以《太上老君养生诀》,有“佗行之年过万岁,普施行之,年九百余岁”等不实之词。但所述五禽动作,模仿动物的姿态逼真,运动量大,反映了古代五禽戏朴实求真的面目。
、虎戏,模仿猛虎出行。四肢手脚盘踞于地,成四肢蹲地式,先用前肢(手)原地踏步三次,后用后肢(脚)原地踏步三次,然后将肌肤放松伸展,四肢踞地突而前进,突而后退地跳跃,前后各跳跃七次。最后抬头仰天,形如虎视长鸣,收功。
、熊戏,模仿卧熊抬头张望姿态。仰卧,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头向左侧地面及胸前转动环视七次,再向右侧七次。然后翻身四肢踞地,手左右托地各七次。
、鹿戏,模仿鹿的舒展昂扬姿态。四肢踞地,伸颈抬头左右回顾各三次,回顾时向左侧引颈将右脚伸直,向右引颈将左脚伸直,左右伸缩,也是各三次。
、猿戏,模仿猿的攀树登枝,敏捷灵活。用两手攀物(如树枝等)使身体悬空,引体向上,伸缩肢体,上下七次;然后用脚勾着树枝等物,倒悬肢体,左右摇动各七次;然后,坐位,伸直两腿,用左右手勾脚低头向下以头着脚,各七次。
、鸟戏,模仿鹤立,轻翔自如的姿态。站立,一足踏地,一足屈起,成白鹤独立式,伸展两臂,上下用力扇动,如鸟飞翔,左右换足独立七次。然后坐位,伸脚,用手拘足指,左右各做七次。再伸直收缩活动两手臂,左右各做七次。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以只练一戏,也可以五戏同时练。应根据身体情况,尽力而为,以微有汗出为度。
(十二)服气吐纳诀
〔原文〕字∶ 主肺,肺连五脏。受风即鼻塞,有疾作 ,吐纳治之。
呵字∶呵主心,心连舌五脏。心热舌干,有疾作呵,吐纳治之。
呼字∶呼主脾,脾连唇。论云∶脾湿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纳治之。
嘘字∶嘘主肝,肝连目。论云∶肝盛即目赤,有疾作嘘,吐纳治之。
吹字∶吹主肾,肾连耳)论云∶肾虚即耳聋,有疾作吹,吐纳治之。
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纳治之。
〔解说〕呼吸时有一种配以默读字音的锻练方法,叫做“服气吐纳诀”或“六字气诀”。这六字是、呵、呼、吹、嘻。六字分别配属于肺、心、脾、肝、肾、五脏和三焦。 字配属于肺,肺主气,开窍于鼻,肺气贯注于五脏。肺受风即鼻塞不通。肺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 ”以治疗。呵字配属于心,心开窍于舌,统摄五脏。心经有热即口舌干燥。心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呵”字以治疗。呼字配属于脾,脾开窍唇。所以古人说∶脾停湿口唇干燥。脾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呼”字以治疗;嘘字配属于肝,肝开窍目。所以古人说∶肝气过盛即目赤疼痛。肝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嘘”字以治疗。吹字配属于肾,肾开窍于耳。所以古人说∶肾虚则耳聋。
肾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吹”字以治疗。嘻字配属于三焦。三焦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嘻”字以治疗。
小结∶呼吸时配合默读口诀治病的锻炼方法,首载于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 ,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 以解极。后世将六字又配属于五脏和三焦,以及四季。如隋代智述《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六字配属五脏歌诀”说∶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 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本书“二十七、老人门”引《修真书》“六字配属四季歌诀”说∶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阑,秋 定知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记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宝神丹。
至于六字诀的具体练法和主治功能本书“二十七、老人门”有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