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传奇
就在海港大屠杀之际,另一些十字军也已上路,正向君士坦丁堡一路进发。这些人不是人民十字军,而是由贵族率领、真正能作战的部队。
他们是欧洲军事力量的精华,也是第一批真正的东征者。
十字军中,第一个到达君士坦丁堡的高级贵族是法国国王的亲弟弟--休伯爵。不过让人遗憾的是,他是作为俘虏进入首都的。
这位伯爵大人带着手下,从意大利出发,渡海前往拜占庭帝国。人还没到,一封信件已经送抵皇帝陛下御览:
“啊,国王陛下,敝人乃是万王之王。蓝天之下,再没有一个人比我更高贵。现在你享有接待我的荣幸。接待我的仪式务必豪华壮观,以配得上我高贵的身份。”
皇帝亚历克修斯一世想必拿着这个信,好奇地琢磨了半天。
这个万王之王,刚上船没多久,就碰上了一场暴风雨。
这确实是配得上他身份的暴风雨。蓝天之下,很少见到规模这么大的。他手下的船只几乎尽数覆灭,万王之王侥幸逃得一命,湿淋淋地出现在拜占庭官员面前。他马上作为俘虏,被送往君士坦丁堡。
在君士坦丁堡,休伯爵决口不提他万王之王的身份,也不再坚持皇帝应为他举办豪华欢迎式。相反,他很快被皇帝陛下收服,变得俯首帖耳。他恭恭敬敬地亲吻皇帝的膝盖和脚,宣誓向他效忠???
这个开头酷似讽刺剧。但随后而来的,就是东征的正剧。
抵达君士坦丁堡的第一支大军,来自法国西部以及德国。它的首领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洛林公爵戈弗雷。
戈弗雷身材中等,但是力大无穷。所有人都承认: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士。当他骑马冲锋时,几乎无人能匹敌。关于他的武艺,书上曾有这样一个传说:
有个身材高大的武士,一口气杀死了许多十字军骑士。他扬扬得意地骑马冲回城门时,戈弗雷跃马赶上,挥起利剑,发起雷霆一击。这个浑身盔甲的武士,一下子从肩到尻,被活活劈成两半。戈弗雷剑法快到极致,武士的半段身躯跌落尘埃,另半段身躯还稳坐马鞍,冲进城内。
在日后,戈弗雷的名声将如日中天。他从一个将领变成一个英雄,又从一个英雄变成一个伟人。中世纪时,曾有九大伟人的说法,这九个人物被认为是有史以来全人类最伟大的,其中之一就是戈弗雷。戈弗雷虽然正直、勇敢、富有自制力,但绝不是熠熠生辉的英雄。他在几位十字军领袖中,兵力并非最强,才华也绝非最高。只是由于机缘巧合,他才被后人神化,变成了不朽的伟人。
1096年秋冬之际,他沿着隐士彼得的道路,抵达君士坦丁堡。彼得沿途损失了一半人马,而戈弗雷的部队几乎毫发无损。原因也很简单,他带领的是真正的军队:有资金,也有纪律。
第二支抵达君士坦丁堡的十字军,来自法国南部。它是十字军部队里最大的一支,首领是土鲁斯伯爵雷蒙。雷蒙那时五十五岁,按当时的标准已算是老头儿。人老了以后,各种欲望多半都会消退,但名利心往往更加炽热。雷蒙也不例外。在五十五岁的时候,他忽又焕发出万丈雄心,要在东方建立不世功勋。
但名利心并非他唯一的动力。雷蒙渴望世俗的名利,但他同样渴望为基督洒尽鲜血。出发前,他立下誓言:此行绝不回还,要死就死在圣地。为此,他把领地交给了儿子,带上了妻子同行,还有一个幼子陪伴左右。
在十字军的领袖里,雷蒙创下了三个纪录:
第一,年纪最大。
第二,财富最多。
第三,兵力最强。
从一开始,这个野心勃勃的老头儿就渴望成为十字军的最高领袖。这个念头一直纠缠着雷蒙,但是他遇到了一个劲敌--那就是东征史上光彩夺目的传奇人物波希蒙德。
第三支抵达的部队来自意大利,它的领袖就是波希蒙德。
当时的拜占庭公主是位历史学家。她撰写过一本帝国编年史,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是研究十字军和帝国史的重要材料。在书中,公主对波希蒙德做过细致的描述。据她说:波希蒙德个子非常高,身材匀称,皮肤相当白皙,一头金发。他的蓝色眼眸透着轩昂之气,鼻子也很俊美。(公主对波希蒙德的鼻子谈了很多,说得非常文雅巧妙--巧妙到了我难以理解的地步。所以我搞不清楚波希蒙德鼻子到底怎么回事,但公主的大致意思是他鼻子很不错。) 他还有一副极好的口才,很善于说服别人,说出的话几乎让人无法拒绝。
看到这些描述,你几乎会以为公主爱上他了。可紧接着,公主就嫌恶地写道:
“这个野蛮人狡狯无比,浑身散发着恐怖的气息。”
公主的描述完全正确。在这张白皙、英俊的脸孔下,是一个冷酷、狡狯的冒险家,带着一点点疯狂的气息。
但他确实才华横溢,其光芒压倒了军中的一切将领。在参加十字军之前,波希蒙德就有过传奇式的经历。他永远渴望冒险,渴望成功,永远安定不下来。在极度的困境里,他能忽然找出解脱的办法。没有人能猜出他下一步的举动,他就像一个疯狂的赌徒。
波希蒙德的军队,在十字军中数量并不算最多,但素质也许是最高的。此外,波希蒙德还有一个优秀的助手:他的外甥唐克里德。如果说,波希蒙德是十字军中的一条蛇,那他的外甥就是一支出鞘的剑。唐克里德是一个传奇骑士,他只有二十四岁,却已能勇冠三军。如果说十字军中有人能击败戈弗雷,那这个人只能是唐克里德。他快如闪电、猛如雄狮,其武艺在整个十字军中无出其右。
第四支,也是最后一支部队,是混合部队,来自于法国北部、弗兰德、英国等地。它有三位主要首领,包括弗兰德伯爵、特鲁瓦伯爵,以及前面提到过的诺曼底公爵罗伯特。
罗伯特财力雄厚,骁勇善战,但他性格中存在致命的弱点。罗伯特和善仁慈,但无决断;热情洋溢,但不持久。他爱战斗,爱女人,爱美酒,爱炫耀,当然也爱权力。但爱好太多的人,把握不住权力。这样的一个人只会是军中猛将,却不能成为领导者。
在十字军中,最重要的领袖有三位:波希蒙德、雷蒙、戈弗雷。此外还可以再加上一个阿德马主教。他是教皇在十字军中的代表,当将领们发生分歧时,他是一个天然的调节者。
在这四个人物之下,是众多的高级将领。罗伯特、唐克里德、戈弗雷之弟鲍德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至此,十字军的首领已全部亮相。东征的巨轮将隆隆启动。
1097年的整个春天,十字军都在不断涌向君士坦丁堡。他们的总人数高达六万,其中七千名是骑兵。由于每名骑士往往要配备好几匹马,十字军中马匹总数超过两万。
这是几百年来欧洲最大的一支军队,(他们并没有同时驻扎在君士坦丁堡周围。当最后一支十字军到达时,前期的十字军已经前往亚洲。十字军的第一次全体集合是在亚洲的尼西亚城下。)他们驻扎在君士坦丁堡的城郊。夜幕降临后,十字军的营地燃起点点营火,如同春夜中灿然开放的红花。十字军布满郊野、遮蔽丘陵。
目击者这样形容道:他们人数之多,如同天上的星,海中的沙。他们如同奔腾入海的溪流,如同缀满原野的群花。
他们和此前的人民十字军迥然不同。六万大军中大部分都是真正的战斗人员,这些武士是欧洲军队的精华。骑士们身披铁衣,跨坐战马,就像被铁包裹的一头头猛兽。步兵手持利剑、战斧,排成密集队列,紧随骑士之后。弓箭手手中的十字弓,是威震天下的利器,可让观者丧胆。
这支大军,可能是当时全球最精锐的部队。和同等数目的任何敌人交手,他们几乎都可保证不败。
但要想转战三千里、越高山、破强敌、攻陷沿途城堡、光复耶路撒冷,这支部队依旧显得太薄弱。毕竟罗马帝国沦陷已六百多年。六百多年了,这是第一次反击战。靠这支孤军,支撑这样的反击战,似乎又过于冒险。
无论是十字军领袖,还是每一个普通将士,他们都知道此去的困苦艰难,自己也许会葬身异域、埋骨黄沙。当置身于武士的海洋里,他们都感到自己的渺小,也感到自己的伟大。任何一叶花瓣都可能凋落,任何一个星辰都可能坠落,但他们都相信这花之野终会盛开、星之天必将朗照。
他们望着东方,激动得战栗不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但每个人的目的都指向那里。
誓言能响彻多久
拜占庭皇帝和他们一样急切。
亚历克修斯一世在皇位上已经坐了十五年。当年他是一位年轻将领,立过不少战功,又出身皇族,引起了皇帝的猜疑。为了保全性命,亚历克修斯一世不得不率军造反,夺取了皇位。前任皇帝被送到修道院消磨残生。亚历克修斯一世很聪明,有责任心,也不穷凶极恶。作为一个皇帝,他还算称职。
那位公主在书里也描写过自己的父皇。按她的说法,亚历克修斯一世皇帝“站着的时候,似乎貌不惊人,但当他戴上皇冠坐在宝座上时,其光芒足以夺人魂魄”,“弯曲的黑眉下,仁慈与威猛在他眼睛里浑然一体”。
他的性格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狡诈。宫廷是狡诈者云集之所,亚历克修斯一世则是其中的翘楚。看遍当时西方所有的君王、大臣,也找不出和他一样狡诈的人。他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虚伪。他一生都在表演美德和虔诚。直到弥留之际,他还忘不了发表宏论。他挣扎着用最后一口气来怜悯世人,赞美上帝。他的妻子听后,在他耳边愤怒地喊道:“你这一辈子到死都是个伪君子!”也许,他的妻子比他女儿更了解他。
看着城外的大军,亚历克修斯一世的心情在冰与火之间变幻不已:这是他要的军队,这也不是他要的军队。
他希望得到的是一支威猛的军队--这就是一支威猛军队。
他希望得到的是一支驯服的雇佣军--这却不是驯服的雇佣军。
半年前的人民十字军已让他倒尽胃口。眼前这一支军队虽然纪律较好,却更为强大,就像一只可怕的巨兽。帝国首都就在这个巨兽的爪边,谁知道它会不会忽然疯狂地扑向君士坦丁堡呢?倘若他把这只巨兽放到亚洲,它也许可以开疆拓土。但开谁的疆,拓谁的土?替谁收复小亚细亚?
十字军对亚历克修斯一世同样不信任:东方宫廷里总是流溢着阴谋的气息,总有一些影影绰绰的东西,在那里潜伏、窥伺。皇帝不是把休伯爵当成了人质吗?谁知道他还会策划什么诡计?
这种紧张关系一直持续着。最危险的时候,双方一度爆发武装冲突。有一次,一支十字军部队甚至攻击过君士坦丁堡。据拜占庭公主说,她的父亲--皇帝陛下亲自站在墙头,手挽巨弓,射击攻城的十字军,几乎箭无虚发。十字军被皇帝陛下的神威震撼,败退了。
双方很快就清醒过来。
十字军的目的是耶路撒冷,不是君士坦丁堡。皇帝的目的是利用十字军,而不是毁灭它。他们重新又拥抱在一起,这是狡诈者之间的拥抱。
双方实在别无选择。拜占庭皇帝需要十字军替他收复小亚细亚,十字军需要拜占庭提供基地。
十字军急于作战,但是撕开亚洲和欧洲的那条海峡,是扇单向的门。他们一旦横渡海峡,就孤悬绝域,哪怕粉身碎骨也再无退路。因此他们走之前,需要和皇帝敲定一系列细节问题。
这个时候,一个让他们震惊无比的东西,摆到了面前。
效忠宣言。
皇帝要求十字军首领向他效忠,效忠宣言主要包括两点。
第一,宣誓人在亚洲攻占的一切城池、领土都归拜占庭帝国所有。第二,宣誓人向皇帝效忠,保证不用武器反对拜占庭帝国。这个宣言清清楚楚表明一件事:皇帝把十字军当成了一支纯粹的雇佣军。
如果不宣誓呢?很简单。皇帝将无法提供支援。六万人可以到亚洲听天由命,饿死也好,战死也好,君士坦丁堡对此不再有任何义务。
十字军首领对此一时拿不定主意。
皇帝像只蚂蚁一样忙碌起来。他会见各个首领,向他们提出了各种许诺。比如,他向意大利军队领袖波希蒙德提出了慷慨建议。十字军战争结束后,皇帝将分封给波希蒙德一大块土地。大到什么程度呢?骑着快马横着要跑十五天,竖着要跑八天。这是一块很大的土地--可能比意大利还要大。但是这块土地到底在哪里呢?皇帝陛下含糊地在亚洲地图上比画了一下。
波希蒙德眯缝着眼睛,不露声色地听着,没有什么表示。
皇帝略感失望地看着波希蒙德,他耸了耸眉毛,于是真金白银开始登场。
皇帝带着波希蒙德进入皇宫深处。在一个密室前,皇帝停下脚步,他让波希蒙德推开房门。
整个屋子里都是金银珠宝,各式各样的财宝散发着夺目金光。波希蒙德震惊地看着这个密室。他从未见过如此众多的财宝堆积在一起,他心醉神迷地欣赏着:“这都是陛下您的?”
亚历克修斯一世回答道:“不,这都是您的。”
这个戏剧性的回答让波希蒙德喘不上气来。不久,波希蒙德向皇帝宣誓效忠--为了快马要跑十五天的国土和堆着如山财富的房屋。
戈弗雷也向皇帝宣誓,他也得到了黄金、白银、骏马,以及最高级的紫色丝绸。戈弗雷认为自己也别无选择。他认定一件事:十字军需要一个基地。没有拜占庭的支援,十字军无法征服东方。既然这样,又何必拒绝财富呢?
亚历克修斯一世取得了胜利,虽然不是全胜。大部分十字军首领都同意向他宣誓效忠,少数几个可以暂时不予理会。他利用了十字军的两难处境,也利用了人性的贪婪。
宣誓声在君士坦丁堡的宫廷里回响。
海峡对岸,亚洲大地一片寂寂无声,一场巨变即将在那里爆发。在那个大动荡的时代里,这个誓言能响彻多远?又能响彻多久?
此时此刻,无论是亚历克修斯一世,还是十字军的首领们,都无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
也许大部分十字军对这个问题并不愿意多想。他们只是含糊地觉得:和这个誓言相比,前方的征途太过新奇,也太过瑰丽,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他们只是摸索着一步步前行。至于未来的命运,只有交给永恒的上帝。
他们只确知一件事:自己就要出发了。
罗姆苏丹国。
十字军的第一个敌人。
当时的土耳其领地大致可以划为三部分:伊拉克,叙利亚,小亚细亚。其中罗姆苏丹国位于小亚细亚,占据了这个半岛的大部分土地,它是十字军东征的第一站。
罗姆苏丹国的统治阶层在土耳其人里属于比较野蛮原始的。他们是一群马上游牧民族,来如疾风,去如闪电,出没如同虎狼。王国的臣民大部分是基督徒,在土耳其统治下,他们的处境相当悲惨。土耳其骑士在大平原上纵横驰骋,牢牢统治着乡村。至于城市,他们都派驻有小型的卫戍部队。这些部队形成一个威慑网络,控制着城市里的基督徒,任何反抗都会遭到残酷的屠杀。
这是一个暴虐残酷的外来政权。(拜占庭帝国也是相当恶劣的统治者,对待臣民很无情。但日后拜占庭帝国再度退出小亚细亚的时候,无数当地人背井离乡跟着去了欧洲。在他们眼里,即便是拜占庭帝国,也比罗姆苏丹国要好。)拜占庭帝国做梦都想摧毁它,收复小亚细亚故土。但是土耳其人咄咄逼人,罗姆苏丹国甚至把首都建立在边境线上。拜占庭的前线距离尼西亚不过几十公里之遥,穷帝国之力,也未必能拿下这个都城。
现在轮到十字军来撼动这个大城了。
这是第一阵狂风,第一道雷霆。
命运攸关的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