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被捕后,珠河县地方党组织想方设法,竭力开展营救工作。
关在敌营里,赵一曼冷静沉着。她知道这里的伪军,对她的身份肯定了解少。因此,几次“过堂”时,对于敌人的讯问,她都回答一无所知。称自己是一个农村妇女,逃难来到这里的,而且她在敌人面前装傻,说话东拉西拉不着调。
审讯的人,也认为赵一曼只是一个傻女子,她的身上没有“油水”可捞,也就放松了对她的审讯。
在被关押期间,一天放风时,赵一曼在院坝里看见一个年轻的伪军官,直觉告诉她:这个人的心没有死,也许可以争取。于是,她就靠近这个军官说:
“小兄弟,你毕竟是个中国人,为何要用血肉身躯,去当日本鬼子的炮灰?假如哪天被游击队打死了,你死后也会受到中国人的谴责咒骂的。”
听到一个被捕女子讲出这样的话,让这个伪军官顿感瞠目结舌,瞪着惊呆的眼睛,一时说不出话来。
赵一曼一看他的表情,意识到她的话,戳到了他的心窝窝,立即又向他连发炮弹:“你们还帮助日本鬼子,烧杀掠抢自己的同胞,真是要遭天打五雷轰的!”
“其实,我们也有苦难言……”伪军官听了赵一曼的咒骂,不但没有发火,反而表情纠结。
见状,赵一曼又向他开口:“现在请你倒戈抗日,可能难以做到;但我希望中国人不要像日寇那样残忍,自己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至于我,要杀要砍,由你连长下令,但我不要死在日本人的手里!”
伪军连长被赵一曼凛然大义的言辞深深触动了。
当地党组织很快通过内线,找到了当地一个商会林会长的小老婆李阿珍,让她出面找人去营救赵一曼。
李阿珍为人和善,更支持抗日救国的大事。于是,她就去关押赵一曼的敌营里,找到了那位在这里管事的伪军连长说:“我想找一个人伺候,看中了你们抓来的那个女的,而且,我不会让你白帮忙的。”
伪军连长听懂了李阿珍的话外之意,而且,他也钦佩赵一曼,也想放她一条生路。加之,赵一曼的真实身份没有暴露,在被关押中什么也没说。大家都以为她只是个普通妇女,没什么了不起的。于是,就私下答应了李阿珍的要求。
为了向日本人交差,伪军连长对李阿珍说:“放她,我还要仔细地考虑一个放她的方法。”
李阿珍和伪军连长见面后的第三天,伪军要枪毙几个反日会员,就把赵一曼也列入其中,押出去枪毙。
伪军连长在押送“犯人”去刑场的路上,偷偷地把一张写着“听到枪声一响,你立即倒下”的纸条,塞给了赵一曼。
于是,在刑场上赵一曼按纸条上的用意,被“枪毙”了。
之后,李阿珍就把赵一曼的“尸体”运回了自己的家里。
为了不连累李阿珍,赵一曼在她家里住了3天之后就归队了。李阿珍看着冬天逐渐临近,她还送了赵一套新棉衣。
据说,不久后,那位伪军连长主动与我方接触,得到“政策”允许后,他就在一次皇军组织的“扫荡”中,举枪反戈一击,带着几个伪军,跑到了赵尚志的部队里。后来,他在一次与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了。
有了这次被捕的经历,赵一曼在后来的抗日救亡活动中,变得更加机警和坚强。
回到根据地后,赵一曼又立即投入战斗。组织当地的人民群众在保卫地方,肃清游击根据地内的汉奸走狗,与孙大明、杨林海一起,组织领导农民自卫队,同日寇作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敌人在围困追缴游击队时,游击队时刻处境艰难,最急需的是枪支弹药。经常同敌人交战,而敌人的武器装备精良,自己的队伍总不可能赤手空拳作战。
地下党组织好不容易,通过各种关系,在珠河县城,从伪军手里买了几十只枪和一批子弹,但敌人盘查得严,枪支弹药无法运出,大家都束手无策。
孙大明几次和大家商量,准备把这些枪支弹药运回“为我所用”,发展壮大自己队伍的实力,但几次试运,都没有成功,暂时放弃了运回武器弹药的想法。
赵一曼从敌营救出来后,她听说此事就计上心来,亲自带着杨桂兰,化装进城。她和杨姑娘用油纸和油布,把枪支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了个严严实实,放进事先联系好的大粪车里,然后,再灌进粪水,盖好箱盖,两个女人埋头拉着大粪车在街上前行。
他们在过敌人设防的一个“卡子”时,日伪军上前一看,一股臭气冲击眼睛,立即捂着鼻子大声叫嚷:“快拉走,臭不可闻,臭死人了。”
赵一曼她们就这样顺利地通过了各个关卡哨所,巧妙地把武器弹药运出了城,顺利完成了偷运枪支弹药的任务。她就亲自把枪支弹药,完好无损地交给了孙大明,为农民自卫队解决了急需的武器弹药,为日后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严峻形势,赵一曼就把原来的农民自卫队,改成了珠河县游击队,并委任孙大明为队长、杨林海为副队长。而她自己只担任游击队的军事和政治“顾问”。
赵一曼渐渐成了各个抗日群众组织的“主心骨”,哪里需要出主意、作决策,都少不了“瘦李”。因为她足智多谋,常常想出妙招、拿出绝招,别人想不到的,她能想得到,别人没想到的,她也能想到。因此,“瘦李”的名气越来越大。
担任满洲省委巡视员冯仲云,一次到珠河县巡视后,回去给省委的报告中称:“珠河县抗日救国运动,在赵一曼等人的领导下,几个月发展壮大很快,这里的群众工作轰轰烈烈,士气高昂,根据地相当巩固,组织各种参加抗日力量的有30000多人,这里的群众团结一心,共同抗日……”这是对赵一曼来珠河县工作,直接参加并领导这里反满抗日等工作,给予客观而又高度的评价。
1935年1月,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形势和需要,共产党领导的哈东反日游击支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委。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在赵军长、冯政委的领导,珠河地区抗日斗争非常活跃,给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一支赫赫有名的英雄部队,名扬四方。
当地群众并不知道赵一曼的本姓,曾一时盛传赵一曼是赵尚志的亲妹妹。而且经常有同志问她这个问题。
赵一曼总是笑着解释说:“我和赵军长不是亲兄妹,他是北方人,而我是南方人。不过,我们也算是亲兄妹,加入了抗日队伍,就是亲如兄妹,同生共死打鬼子,比亲兄妹还亲。”
在游击根据地从事党的地方工作,以支援、配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游击区工作期间,赵一曼以坚毅果敢、智慧超群、平易近人而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1935年2月,一支抗联队伍开进珠河县刘家村,只见一位20多岁身挂手枪,步态轻盈的女同志走在前面。她身穿一件没吊面的羊皮袄,系着腰带,头戴一顶黑色狗皮帽子,英姿飒爽。
在最初的日子里,人们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都叫她“女长官”。她就在大会上解释说:“乡亲们,请大家不要叫我女长官,我们抗联同志都是为了打日本鬼子,从祖国各地、四面八方来到一起的,没有什么长官,全是同志,大家就叫我小李、李大姐就好了。”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赵一曼与群众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因她十分消瘦,老乡都亲切地称她为“瘦李”。
游击队没有固定住所,常常是走到哪里,住到那里;住到哪里,就像是一家人一样,与群众亲密无间。
赵一曼关心群众,重视少年儿童工作,让孩子们参加群众会,听她讲抗日救国道理,还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孩子们组织起来,站岗放哨,学唱抗日歌曲,加强抗日宣传活动。
当年,赵一曼曾在珠河县一面坡镇吕大娘的家中住了近一个月,与吕大娘朝夕相处,互相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吕大娘说,赵一曼本姓李,长得矮小,大家平时也亲昵地称她“瘦李”。至今,在东北老根据地,还有许多关于“瘦李”的故事在流传……
赵一曼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能文能武,机智果敢,胆量过人。她腰里常别着匣子枪,带领游击队、青年义勇军与敌人作战。
一天,一队日本兵到珠河县铁北关门嘴子一带讨伐时,被哨兵发现了,就立即报告了赵一曼,她就决定打伏击战。
赵一曼、孙大明就把队伍带到敌人必经的山路旁,埋伏在树丛中,当敌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伏击圈时,她站起大喊一声:打——
快枪、土炮一起向敌人开火,打得敌军官顿时落马,敌人乱作一团。游击队员勇猛杀敌,一举消灭20多个鬼子,缴获30多支枪和不少弹药。
在艰苦战斗的日子里,赵一曼始终对战士们关怀备至。行军休息时,她为战士缝补衣服,与队员们谈心,讲革命斗争故事,鼓舞大家在严酷的对敌斗争中,增强必胜信心。战士们都尊敬她,亲切地称赵一曼为“李大姐”。
在一次偷袭日寇的战斗结束后,通讯员送给赵一曼一支粗瓷大碗。因为她早就把一个有柄的洋瓷缸送给了新战士。
开饭时,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李大姐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心想这能让李大姐吃顿饱饭了。
几个月来,日寇到处烧杀掠抢,把当地老百姓的粮食都抢光了,群众没有饭吃,游击队天天都是用野菜充饥,甚至摘橡树子压成面吃,以求填饱空空的肚子。
这两天,他们虽然还有点乡亲们冒着危险,从山下背上来的粮食,但这得留给伤病员吃。游击队员几乎两月没吃过粮食了。
赵一曼看着这碗特殊照料的饭,为战士对她特别关爱而感动了。但她不能独自享用。于是,待送饭的战士没留意时,她转身端着这碗饭,轻轻走进炊事栅,把饭倒在锅里,自己却盛了半碗野菜粥。
第二天开饭时,赵一曼又没碗了,急得通讯员直叫:“我的李大姐呀!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呀!”
赵一曼笑着低声说:“可不见得,革命的饭碗一辈子也丢不了!”
后来,这只粗瓷大饭碗成了战士们的菜盆了。
这个故事后来被写进了小学课本。
这只粗瓷大碗,如今还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为国家一级文物。
有一次,五六百个敌人在候林乡附近,将孙大明带领的游击队包围了,他们与敌人激战数小时,但敌众我寡,未能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情况危急。
赵一曼获得情况后,率领一支队伍,采取偷袭战术,大胆地从敌人的后路插上,使敌军首尾不得相顾。此时的赵一曼骑着白马,身穿红衣,手里握着双枪,旋风般杀进敌阵,直向日伪军指挥部冲去。
忽然,游击队听到从敌人后方响起激烈的枪声,原来是赵一曼率领地方武装前来支援。因此,孙大明、杨林海就分别带领队伍,勇猛攻击,前后夹击,给了敌人当头打击。
敌军怕遭受两面夹击,全军大乱,仓皇撤退。抗日游击队借机发起猛攻,不仅安全冲出了重围,还俘虏了不少敌人,反败为胜。
对于赵一曼在游击区,带领游击队勇猛杀敌,与日寇作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当时在长春、哈尔滨等日伪掌控的各种报纸,时有报道称——
女匪首赵一曼,经常带着土匪,神出鬼没有于大山丛林之中,扰乱当地治安,破坏东亚共荣圈,打死打伤日本人……
对于这些报纸诬蔑赵一曼英雄形象的报道,却让中国人交口称赞,拍手称快。
从此,“瘦李”的名声在群众中更为响亮,先是在珠河根据地,后在整个哈东游击区,都传说着“瘦李”带领游击队,顽强抵抗日军的侵略,英勇杀敌、威震敌胆的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