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的时候,每一次市里面有举行那些鉴赏活动或者其他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活动的时候,老妈十之八九总是要去看一看的;而紫韵总是很忙,老爸也经常性的不在家,所以我就成了陪伴老妈的唯一人选。
若不是在老妈的熏陶下,我才能懂得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要是之前的话,我完全就是一个睁眼瞎。
对于现在眼前的这副山水画,我还是可以做出来一些鉴赏的。
这幅画,很明显的就是应用了我在现代书画展览馆里面,所看到的那些中国山水画的风格特点。
根据我所了解的中国山水画,我大体的能想起来一些基本的概念。
山水画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个文化概念。
中国人的山水画不同于外国人的风景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
天人合,即人与自然的亲和,是山水画的基础。
春夏秋冬,朝暮白昼,风霜雨雪,山水表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山水和人一样具有内在的生命运动和精神力量。
山水画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时期。
中国人关于山水的概念,是源于原始的宗教。
他们对山岭的崇拜,对水神的敬畏,以至于在这种崇拜和敬畏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为了表示对山水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人们刻画山水神灵的形象,用于祭祝或瞻仰。神话或神画启发了山水画的独立成形。
刻画中的“日月山”,表现的既是一个自然的观念,又是一个历史的时期。人们能够将它们合为一体,就已经表明了对自然的独特的认识方式。
中国艺术中关于自然的观念可以说是先天的,这种先天的因素是精神高于物质、思维高于存在。
哲学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关于自然的定义,宗教则为哲学方式增添了生命和精神。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合一,庄子打开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屏障,人开始与天地精神往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质有而趣灵”,因此,圣人、贤者、高士必有山川之游,轩猿、尧、孔无不如此。而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等名山又演绎了千古佳话。
“优游”是生活也是文化,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爱好,也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联结自然与文化的方式。眷念庐衡,契阔荆巫,山水的价值得到了历史的确认。
含道应物,澄怀味象。
在以精神为第一性的山水里,人们并不关注所显之象,而是重视所含之道。形而上的道弥补了生活中的诸多缺陷和不足,故“以形媚通”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哲学。
后来的魏晋,唐代,五代,元朝,明清都给了山水画不同的定义,直到二十世纪的黎明,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山水画也因此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