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易铭自然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关注与思沅之事,这段时间,“全国”各地万人书、请愿团接踵而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挟”易铭,让他非当皇帝不可。
易铭无数次地拒绝,可这请愿、劝进的势头越来越强劲,易铭知道后面定有不少人推波助澜。
李千秋开始时只作观望,后来见事态发展有利,又作了一番深入调查,发现易铭支持率已超九成九,他就转而让易铭顺应民意。不过,他俩通过密谋,决定部分接受。其意思是接受“大秦”国号和确定“武威”年号,当年为“武威元年”。但易铭不称帝,只称大王,也不举行登基大典等仪式,只颁布文告,同时告谕清廷、南明等各方知晓。
易铭自称大秦大王,消息传达天下,南明自然深感失望,气急败坏之余,宣称易铭为“逆”。并发布檄文,号召天下声讨。又组织其军事力量“进剿”,但其各路人马,连“大秦”疆域都不敢踏进一步,过了一月,偃旗息鼓了。
而孙可望、李定国,见易铭称王,他们也不甘落后,就去要挟永历。永历不敢拒绝,就照二人意思,孙可望被封为“秦王”,拥有贵州以南及广西局部,李定国被封为“晋王”,其势力范围遍及云南。这永历虽然是皇帝,却苟且栖身于安龙,除了这一县之地,余无寸土,直比那春秋后期的周王室还要惨,是个名符其实的“光杆司令”。
永历手下“十八文臣”并不同意孙可望、李定国架空永历,拼死反对。这可惹火了孙可望,他一怒之下,将这十八人统统诛杀,为“十八学士”惨案!至此,南明内部皇权势微,旗下诸侯拥兵自重、各自为政,满朝文武离心离德,距离分崩离析不远了。
然而此时此际,天下却有两个秦王,彼此都拒绝承认,过了不久,天下人为了区分,就把易铭称为东秦,把这个孙可望称为西秦。也有根据疆域大小区分,就把易铭称为“大秦”,孙可望为“小秦”,虽然奇怪别扭,久而久之,也习以为常了。
易铭当了大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他治下,并不放心。就一方面派出工作督导检查组赴各地检查,由何晏副总理大臣总抓,负总责。另一方面秘密组织暗访调查工作组,通过深入基层调查走访的形式开展工作,由赵龙甲之子大秦内务府特勤处主管赵元成将军秘密进行。
这两拨人对各地宗务宗建情况、军务政令贯彻执行情况及社会建设各方面,详加考察。
通过明里暗里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各地各项工作局面大好、形势喜人,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易铭根据两方提交的报告,对其中反映的问题,召集宗务政务主要负责人及时研判,就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方面:一是盲目追求政绩,不切实际、贪功冒进、劳民伤财、虚报浮夸、对上虚与委蛇;二是脱离群众,作风不端、行为不正、机构臃肿、官僚习气严重;三是贪污腐化、失职渎职、纪律涣散、吃拿卡要现象突出;四是宗务政务大官小员,素质不高、思想不纯、能力不足、成分复杂,导致实际工作往往跑偏走题、添乱添堵现象尤为严重。
易铭、李千秋根据查摆的问题,及时掀起整饬宗务、政务、军务风气的运动。要求各级各部门:一是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确保整饬工作全面开展,不得敷衍塞责;二是深入调查、听取意见,注重联系群众,保证整饬工作落到实处;三是从严要求、人人过关、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四是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总结经验、整改提高,力争整饬工作取得预定实效。
有此四条,易铭、李千秋加大调度、督导力度,查了一批,关了一批,更杀了一批。鉴于各项工作正在深入持续良性开展,各级官员提心吊胆、噤若寒蝉,“全国”上下衷心拥护、全力支持,风气竟为之一变,易铭这才多少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