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李自成得到李千秋等数千将士逃走的消息,叫前方发兵追赶,只因两军实在相距甚远,追了几十里,见追赶不及,也就收兵回营去了。
那李过、高一功等,知道消息,快马赶来。见了李岩夫妇尸首,莫不痛哭,甚或田见秀、刘芳亮等,捶头顿足,在李自成面前,发了脾气。自此那手里头有兵的,唯恐李自成对他等不利,所以万分小心地呵护着,以至于后来李自成死,身边也没有几个大将,兵马也少得可怜,当然,这是后话。
李千秋原指望在河南会与李侔会合,却不知大军刚到河南,又遇到北上的明军,只好避其锋芒。走到偃师,却见杨明义夺了两匹马,换了骑着,居然死里逃生,追上了大部队。李千秋见杨明义无恙,问及李侔一行消息,杨明义说不上来,只是他说李自成那里,并无李侔消息,想来应当是跑了。不然,李自成定然不会再派人去追。李千秋想了一下,认为杨明义所说,大有道理。于是以为:这一次好歹总算救下了李侔,虽然还是没有能改变李岩、红娘子命运,但想到远在黔北的易铭,他的目的基本达到。于是,李千秋没有继续打探李侔的消息,向全军宣称说李侔全军覆没,他让所有的消息变得扑朔迷离。由于音讯两无,都传说李侔真是死了。
大军经河南、湖北、湖南,一路躲避袭扰,最终赶到了湘西及黔东北,方才找到相对安全的立足之处。回首一看,六七千人倒还损失不多。
殊不知李侔找李千秋大军未果,李侔一行十数人,隐藏在杞县、太康交界处的一座寺庙里,为了掩人耳目,除了留一个小厮充作农户,在寺庙不远处给人当了上门女婿,其余的都剃度出了家。
好在这庙宇由于兵荒马乱,寺里和尚早避祸四方云游、逃之夭夭了。李侔等人将留下的残垣断壁,稍加整修,这十几人便装模作样,打坐念起经来,时间长了,坐地安身,庙子里也渐渐有了香火钱。
不一年,清军南下,进占河南,杞县、太康,相继陷落。李侔见豫内皆为清军所占,虽然有当地民众组织过一些抵抗,但清军势大,不几年,由于情势迅速安定,老百姓只要有饭吃、有衣穿,不流离失所,就不会在乎是哪家天下,所以反抗竟然销声匿迹。见此情况,李侔心灰意冷,那些雄心壮志都抛到九霄云外,打定主意就此出家了。
那作农户的小厮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县上走上一遭,以寺庙采办用度物品为名,打探消息。经多方接触,常常从各种渠道听到一些有价值的讯息。杞县、太康,离南方湘赣鄂几省并不遥远,这几年南方战场你争我夺,往往风云突变,形势反复不定。李侔数度想再次举义,但一直缺乏良机。后来就得知西南方向,似凭空冒出来一股反清力量,枪支大炮、威力无比,听说还击败了清军十万,击毙了阿济格。又乘胜追击,占领了四川全境,天下震动,据说多尔衮也招架不住,兵败之余,派出使臣前往求和。
李侔得到这些消息,不以为奇,直到这天,那打探消息的将黔府情况,探得真实,于是火急火燎,跑回来给李侔讲了。李侔听了,不敢相信,再三询问,那厮一口咬定所说事实。李侔只好亲自出马,多方求证,这才确信占据川黔一地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朝思暮想的三弟李易铭。易铭不但没有死,而且还在西南边成了气候,成了威震天下的抗清英雄,手里雄兵数十万,已挫败清军多次,眼下俨然一方霸主……。
得到消息,李侔狂喜之情,溢于言表,他想到当年在军中,易铭勇敢无畏、智谋过人,既能文、又能武,宁武之战,立下首功,要不是牛金星等人反对,他会被大顺皇帝当场封侯。于是李侔心想:三弟文武全才,这几年在他和先生带领下,竟然取得如此辉煌战果。他又想到了还有赵龙甲、钱虎乙、孙象丙、李马丁等将领,心里断定:这是他“李家军”东山再起了……。
自确定了消息的真实性,李侔一刻也不想耽搁,他急切万分,决定立即动身赶往西南,那十几个也兴奋不已,感觉四五年的孤苦和尚没有白当。要知道,这军队是李岩、李侔拉起来的,就易铭来说,不过是李侔的小兄弟。这些人这么些年跟随李侔左右,甘当和尚,不离不弃,这样委屈自己,还不是心存幻想,指望将来有个出头之日。这几个想着:这要是到了那里,李侔重掌大权,那自己还不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啊!所以一个个不等安排,早就作好动身的准备。
李侔在这些人鼓噪之下,也决定不再当这个“酒肉和尚”了,他想着:这些年隐姓埋名,不就是为了找到他的兄弟挚友,不就是为了兄弟团圆这一天吗?这十几个想好了,就一天也不想待下去,选了个吉利日子,一把火烧了寺庙,趁夜出了门。那上门女婿的小子,已生了儿子女儿若干,见有这等好事,也狠心别了丈人媳妇,偷偷也跟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话说清廷使臣未达到出使效果,多尔衮急了,因为前方一再报来不利消息,先是CD失守,接着四川全部沦陷,川中清军一败再败,而今已仓皇退回陕西、湖北。只有湖南、广西、广东战事尚还顺畅,但耿仲明父子、尚可喜、吴三桂等汉将,见四川清军失利,自己却突然坐大,就变得有些骄横起来,再这样下去,如何节制都成了问题。想到这里,多尔衮不寒而栗,他担心要是汉军都反水怎么办?
但多尔衮这个“睿亲王”可不是吃素的,此人少时就聪明机智,16岁就获“墨尔根代青贝勒”(满语:聪明机警)之号,成为正白旗旗主,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虽然其历史上死于1650年,但时下顺治年幼,军国大计,多尔衮厥功最著。他知道眼下形势,黔军势大,只能避其锋芒。他有闻永历、孙可望巴结未果,知道了这个李易铭是想单干,于是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找来身边高参,如此这般交待安排,自然是妙计。
话说易铭梦见自己到了山西平阳,经历了一次与李岩、李侔和众将士的别离,在那儿,他和李千秋费尽心思,也没有能挽救李岩夫妇的性命。于是,在一片肃杀、危机四伏那个晚上,易铭只得按照李千秋安排,未打招呼、不辞而别……。
当他醒来,想着梦中情景,感觉异样,他深知,这不是梦,而是实实在在的经历。只是他不知道,为何自己一夜之间,就经历了那么多的事。他翻身起来,唤进怡晴,问了一些事,见怡晴讲来,并无异常,于是,他知道了原因,肯定又是李千秋在捣鬼……。
川中黔北,在易铭“励精图治”下,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平稳的发展势头,国防工业继续跨越发展,早就不是“小米加步枪”了。开年三月以来,他们一再招兵买马,再次扩编,其总兵力已好几十万。
但最为远见卓识的,是在重庆等地建立了水师。由于去冬今春以来,每战必胜、损失很小,大可忽略不计。而攻城略地,则收获颇丰,按时下话说,简直打疯了,其结果导致士气爆棚。又由于装备列装,武器升级换代,后勤保障进一步加强。三军上下,个个感觉良好,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当然放眼当时天下,无人敢与之争锋,也是事实。
在这些成就中最让易铭欣喜的,是教育事业上也取得长足发展,已在川黔渝三地筹建了十数家大学,且均按照他的意见,建立完善了几乎所有的学科门类。
政治体制改革也按部就班的进行,在部分地方先行展开了选举试点,群众踊跃投票产生了宗务代表、政务参议,选举结果公开、公正、公平。达到了预期目的,老百姓积极拥护、好评如潮。
易铭一直想要笼络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等名流均千里来投,当然,这些家伙此时此刻,还没有易铭之时代的那种名声和影响力,比如他和王夫之讨论哲学话题,感觉这王夫之还很肤浅。
凭着易铭对他们的重视,四人对自己的人事安排都很满意。易铭知道,这几个堪称高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为严防以四人为代表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理论层面和具体工作中思想跑偏、行为抛锚、自以为是、胡乱作为。易铭安排办了几期高级干部培训班,由易铭、李千秋亲自讲课,短期之内,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强化了改造,大同宗及黔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由此得到了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
自李千秋离开之日算起,将将一月时间,又神奇地毫无征兆地回来了。易铭知道,他无非又玩儿了一次时空之旅。他选择在离开的一个月后再介入,其目的易铭明白,那是在观察易铭独立治理下的走势,可能是为了将来离开作准备。李千秋不在期间,易铭倒还尽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麻将则一回没有打,和怡晴等女孩也疏远了不少。
他深入工厂、学校、矿山、军队巡视,还走访民众、体察民情,一路轻车简从。同时抓住赵龙甲、朱信、秦任等几个关键的头头不放手,每天都要宣召进见,大到军务政务,小到鸡毛蒜皮,都要问及。因一些参议闲官,对军务政务,说三道四、指指点点,动辄意见直密报与易铭,易铭择其紧要,组织质询几回。赵龙甲等,均感到工作没有做好,又不敢欺上罔下,所以搞得战战兢兢、诚惶诚恐,至此工作不敢半分马虎和懈怠。李千秋见了,对于易铭表现,甚为满意,他哪里知道,易铭生平当惯了甩手掌柜,还是当年村支书时就这样,愿意相信人人皆尧舜,人人均都可独当一面,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他最欣赏邓爷爷,工作举重若轻,就抓头头,把要紧的几个管好了,就管好了全盘。他是懒人,人说但凡懒人最聪明,因为他知道怎么样才能偷懒呀!
易铭以为:要是事事都亲力亲为,那还不累死啊!就他当下,生杀予夺、大权在握,谁是能臣,谁是庸官。就是自己看不出来,有范旷等好事之徒,频频打小报告,听也听得到一些。所以易铭今儿提拔这个,明儿裁撤那个,时时诫勉赵钱孙李等。这川黔一地,大小官员,如有反宗反政******的、为害一方的、贪污腐化的、作奸犯科、鸡鸣狗盗等等,情节较轻的,一般宽大处置,彰显仁德。但凡危害甚大,杀伐一二、以儆效尤,表明施行廉政决心。居然个个处置得当,久而久之、上下折服,域内无不颂其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