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89700000013

第13章 元代虎丘禅系的弘传(1)

从原妙到元长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即邀请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东来,他即位后,即奉之为帝师,命掌理全国佛教,兼统领藏族地区的政教。在种族等级森严的元代社会,喇嘛僧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元代佛教管理机构宣政院的长官也主要由喇嘛教的国师来担任。作为南方的汉地僧人,在当时社会僧人群体中的地位最低,主要在南方弘布的禅宗之境况自然可以想见了。加之后来产生了佛道之争,道教势力肆意霸占禅宗寺院,致使禅宗的弘传受到种种打击。其间,以曹洞宗雪庭福裕为代表的禅僧奋起抗争,才将道教的嚣张气焰遏制下去,夺回被霸占的禅寺,焚毁除《道德经》以外的道教伪经气更兼佛门内部引发了教禅之争,最终导致了“廷辩”,以教家取胜,使教家冠于禅宗之上气处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要将禅法弘传下去,如果缺少那种真功夫,缺少一种大定力,显然是难以做到的。

虎丘下高峰原妙至千岩元长三代大师的禅法弘传,正是处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然而却获得了成功,促使虎丘禅系的教理趋于圆熟。而今反思古德,其间当有不少足以裨益丛林的正面经验,也有不少值得后世效法的髙尚僧格,值得后人继承。

一、高峰原妙及其禅学思想

作为虎丘禅系的一代大师,高峰原妙禅师(公元1238年一公元1295年)其高洁的僧格、扎实的禅行,足以振兴禅门家业,绍隆临济宗风。原妙的传记不但见于后世编撰的《续传灯录》卷五、《五灯会元续略》卷三、《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与《释氏续稽古略》卷一等文献中,且在原妙圆寂不久,便有其门下祖雍与洪乔祖为他撰写《行状》,还有“前朝请大夫眉山家”为他撰写《塔铭》。原妙的着作有《高峰和尚禅要》一卷,编纂于原妙圆寂的前一年(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另有《高峰大师语录》,主要记录了原妙的拈古、颂古、书札与偈颂等文字,应当是在原妙圆寂后不久所编纂,卷末附有《行状》与《塔铭》。

(一)高峰原妙的生平

关于原妙的生平,在《高峰大师语录》的卷末,分别载有两个行状,其中祖雍所作的《行状》,仅仅开列了一个粗略的年代表,独有洪乔祖的《行状》所记颇为详尽,至于《塔铭》文字,基本内容不出洪氏所记范围之内。

原妙号髙峰,吴江(在今江苏省境内)人,俗姓徐,南宋嘉熙戊戌(宋理宗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三月二十三日申时生。原妙还在襁褓之中,就很喜欢趺坐,稍长遇僧人门,辄爱恋,欲从之游”。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年原妙十五岁,他恳请父母让他出家,于是拜嘉禾密印寺法住为师,翌年薙发,现出世之仪。宋理宗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沪,原妙年十七,是年正式接受僧家的具足戒,现比丘之身。翌年,原妙年十八,他开始修学天台教义,并开始游方参学气二十岁(公元1257年),原妙人杭州净慈寺,定下三年死期限,以矢志参禅,乃至“父兄寻访,巍然不顾”。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广原妙二十二岁,是年他去请益师叔断桥妙伦禅师(公元1201年一公元1261年妙伦禅师叫原妙参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的话头,“于是胁不至席,口体俱忘,或如厕,惟中单而出;或发函,忘扃镊而去”氕当时,他的同参僧显对此非常慨叹,他认为自己参学成功的几率甚小,还不如帮助原妙参学,让他参学成功,他于是对原妙“朝夕护持唯谨”。

当时,祖钦住北硐塔,原妙便欣然怀香去参请,正当师徒问讯之间,却被祖钦打了出来,并关上门。经过如此的数次来往,原妙才得以亲近,祖钦让原妙看住一个“无”字,此后原妙到祖钦那里的参请便从不间断。一天,祖钦忽问原妙“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在他的问话声还没有停止时,便蓦地朝原妙打去,像这样的机辩场合也曾有许多次。后来,祖钦赴处州南明住持,原妙便去了双径,在那里参堂半月之久。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在梦中回忆起自己在断桥室中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遂使其疑情顿发,乃至三天三晚没有人睡。恰好达摩祖师忌日,原妙随大众去三塔诵经,途中忽然抬头看见五祖演和的尚真赞:“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原来是这汉”,蓦然打破了“拖死尸”的疑团。是年乃理宗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原妙正好二十四岁。解夏之后,原妙去了南明,祖钦一见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到这里?”原妙便喝,祖钦拈棒要打,原妙抓住棒子说:“今日打某甲不得。”祖钦问他:“为什么打不得?”原妙拂袖便出。翌日,祖钦问原妙:“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原妙回答道:“狗舐热油铛。”祖钦说你那里学这虚头来?”原妙答:“正要和尚疑着。”祖钦这才放手,原妙从此之后机锋奋迅,不让于师。

次年,原妙在江心寺度夏,辗转从国清寺来到雪窦寺,沿途拜见了西江谋与希叟昙,并与希叟昙之间展开了机辩。等到祖钦开法于天宁时,原妙遂“随侍服劳”,祖钦每每要委任原妙要职,但原妙却“辞色毅然,终不可强”。有一天,祖钦问原妙:“日间浩浩时,还做得主么?”原妙答:“做得主。”祖钦又问:“睡梦中做得主么?”原妙答:“做得主。”祖钦又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原妙乃无语以对了。祖钦便嘱咐原妙从今日去,也不要汝学佛学法,也不要汝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这一觉,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处安身立命?”就这样,原妙揣着这个疑团参究,于宋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冬,遂奋志人临安(今浙江杭州)的龙须山,并发誓道:“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这一着子明白。”过了五年,因同宿道友把枕头推落堕地作声,使原妙廓然大彻了:他“自谓如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原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气原妙一生具有坚毅的头陀精神,据说他在龙须的九年时间内,“缚柴为龛,风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炉,日捣松和糜,延息而已。尝积雪没龛,旬余路梗绝烟火,咸谓死矣。及霁可入,师正宴坐那伽。正因为原妙具有这样一种作风,道俗无不为之感化,因而也为原妙日后的出世弘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原妙迁武康(杭州附近)双髻峰,他刚一到那里便学徒云集,但由于庵小难容众人,于是从中选拔优秀者共住。宋端宗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春,元军大举入侵,临安相继沦陷,原妙门下的学徒避兵四散,而原妙却独自掩关,危坐自若。他的这种定力对禅徒的感化尤深,于是门下参学者日盛,应接不暇,当时便有“榔栗横肩不顾人,直人千峰万峰去”之语传世。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原妙迁往杭州附近的天目山住。在天目西峰之肩,有个狮子岩,拔地千仞,崖石林立,原妙颇为喜欢这个地方,很有终老于斯之意。后来,他的弟子法升等人也相继追寻至此,在这里相与修葺草庵,共住修持。不久,仰慕原妙道风者云集于此,原妙便在岩西的石洞中营造一间小室,大约长一丈,宽五尺,榜以“死关”的匾额,在那里修行。这个石洞没有梯子无法进出,撤出梯子便与外缘断绝,即使其弟子也罕能瞻视。当时,原妙“绝给侍,屏服用,不澡身,不薙发,截瓮为铛,并日一食”,其道行实在感人至深。也有人认为原妙在国破家亡之际绝世闭关,其间蕴藏了他的亡国之恨,或许此意亦在其中。平日,原妙用“三关语来检验学人,倘使学人下语不契,他便闭门不接,除非具大根、负大志的学人,很少有不望崖而退的。

祖钦当时住仰山,多次召唤原妙去,但原妙“坚卧不起”,祖钦这才“有竹篦、尘拂,及‘绿水青山同一受记’语来授师”。此时,原妙才“怀中瓣香,始于人天前拈出”,于是道风流播日益深远,他方异域参学越重海、踰万山而来者矣”。有位名叫鹤沙翟的提举,他存心归敬原妙许多年了,到辛卯(公元1291年)春,才得以登山一瞻师颜,即“恍如宿契”,于是慷慨地拿出巨资来布施大众。原妙当时极力拒绝他的布施,但鹤沙瞿布施之心更加虔诚,他把僧人叫到一起商议,打算用这些收入,另在西峰建一禅刹,并且先请示官府然后才营建寺院,致使原妙想不接受也不能做到。于是寻得胜地名莲花峰,冈脉形势,天造地设,得请以‘大觉禅寺’为额”吣因当时原妙颇有厌世之心,于是请原妙的门下祖雍权管寺事。由于原妙本人参禅的彻悟颇费周折,以故他深知参禅的得悟并非易然,因此对于那些仗着一知半解而不精进的禅徒,他往往多加鞭策。其间原妙对禅僧若琼的接引,正当若琼病人膏肓之时,但原妙以慈悲为怀,务使若琼获得彻悟之后才化去。与此同时,原妙对于戒律也十分尊重,据说在杭州天竺时,不小心踩断了一根竹笋,他便卖掉自己的衣服来偿还。平日剖开果子吃,发现里面有虫子,他便把果子重新合上,其饮用水采用囊子过滤,做到了终身不废。他的如此行持不但具足威仪,足以使道俗钦服,而且也为虎丘禅系的振兴,竖立了楷模。

原妙晚年患有胃病,但他起居饮食,待人接物,一如往常,并无废止。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门徒祖雍带领明初等人来省师,原妙竟以后事付嘱遂取两真轴,口占二赞,乃书之”。十二月初一日黎明,原妙辞众说:“西峰三十年妄谈般若,罪犯弥天,末后有一句子,不敢累及平人,自领去也。大众!还有知落处者么?”良久才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当时大众皆哀恸不已。就在当天下午,原妙说偈曰:“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人海,撞倒须弥山。”泊然而寂,寿五十八,腊四十三。七天之后,启龛而视,原妙仪容端然如生。“越二十一日庚申,塔全身于死关,遵遗命也。”原妙示寂后,“缁素奔哭者填咽”,远近之人,“恨不得承颜领诲,于塔前恸哭、然顶炼臂者犹憧憧不绝”据《行状》所载,原妙的“弟子仅百人,受毗尼及请益者数万人”,查《五灯会元续略》,原妙的弟子有机缘语录传世者有中峰明本、正宗了义、大觉祖雍与白云以假四人,而在《增集续传灯录》,于此四人之后增有千江珂月一人,然无传记。原妙平生重视实修,不尚虚夸,也从不依附权贵,特别是在宋鼎倾覆之后,他更是深居石洞闭死关,其精神足以感化后世,也足以振兴虎丘禅系。

(二)高峰原妙的禅学思想

在虎丘禅系的上六代禅师中,像原妙这样修学扎实且具足头陀行愿者,实在不多。因而原妙的行谊,足以为禅门修学之楷模,他的出世,亦足以整肃两宋以来禅门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处在宋鼎倾覆,异族统治残虐之时,高峰身居石洞岩穴,闭死关不出,充分展示了一代大师的崇高气节。在阅读禅师的《语要》时,觉得句句出自于禅师切身的体验,让我们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对于我们的修学也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与鞭策。说诚实言,以上这种感觉,在阅读原妙上几代禅师的语录时,我们是不曾有过的。今试将高峰禅师的禅学思想大致列举如下,聊供同仁参考。

1.一归何处,体用圆融。透过原妙禅师的悟道,我们足以见出其悟道的阶段性与参学的究竟性。在原妙禅师的《通仰山老和尚疑嗣书》中,对他自己一生的参禅的经历说得十分清楚,我们在介绍他生平时也已经提到。原妙在决意参禅时,就“立三年死限”,打算克期取证。而在他的参学过程中,悟道的三个阶段是了了分明的。首先,原妙去断桥妙伦门下请益,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于爰得个人处。在是后的一年多日子里,原妙“每日只如个迷路人相似”,这应当是他参学的第一阶段。接着请益祖钦禅师,起初的几次还在问讯之间,便被打出去,并关上门,致使原妙将原先的参学所得一一吐出。得以人室后,祖钦让他看个“无”字,重新开始用功,“如暗得灯,如悬得救,自此方解用功处”。此后,原妙日日往来于祖钦室中,祖钦见面就问“阿谁与你拖这死尸来”,刚一问完,“便以痛拳打出”,且每次都如此问、如此打,将原妙紧紧逼拶。当祖钦去南明开法时,原妙在径山夜梦断桥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遂使其疑情顿发,“直得东西不辨,寝食俱忘”。到了第六天,于随众去三塔诵经的途中忽睹五祖演和尚《真赞》,才蓦然打破祖钦的“拖死尸”句,这应当是原妙悟道的第二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原妙在祖钦那里所接受的禅教,完全是本然的临济作风,那种棒喝交驰的迅疾机锋’足以使我们反观出义玄当年的真风来。本来,到此三年期限正好满,而原妙的参禅也真透过了“拖死尸”关,按照一般丛林规矩也就应当得到禅师的印可了。可祖钦在这一基础上再度问原妙“做得主”话,至“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一语,原妙便无言以对了。于是,祖钦让原妙放下驰心,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等到一觉睡醒之后抖擞精神,去观照主人公毕竟在甚处安身立命。由是原妙援此疑参究了整整五年,直到他在龙须因同宿道友推枕头堕地作声,才蓦然打破疑团,如同从网罗中跳出。这是原妙悟道的第三阶段,也是他彻悟的阶段。事实上,在原妙的悟道中,体现了他对禅法的体用的圆满把握,体现了他对余习的彻底铲除。可见,参禅得道并非易然,青原惟信的“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确实是肺腑之言!

在原妙看来,参禅到了“皮穿肉烂,筋断骨折,具无碍辩,横说竖说”境地,并没有彻悟;尽管“虚空粉碎,大海枯竭,透顶透底,内外澄澈”,也还如同“眼中着屑”;那到家的一句,则应该如同“泥牛吃铁棒,金刚迸出血”一般透脱潇洒。因此,原妙在后来出世时,曾对学人有这样的开示:“今日忽有人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只向他道‘狗舐热油铛’。他还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告诉学人:

若是觑不破、跳不出,切须翻天覆地,离巢越窟。便就“一归何处”上,东击西敲,横拷竖逼,逼来逼去。逼到无栖泊、不柰何处,诚须重加猛利,翻身一掷:土块泥团,悉皆成佛。若是不尴不尬、半进半出,蛇吞蛤蟆,西峰敢道驴年始得。

如此看来,原妙在这“一归何处”上做功夫,不知费过多少周折,经受过多少“为伊消得人樵悴”的磨砺。究其实,原妙的这一猛利修行,透过“一归何处”的重关,无非也是要实现对禅法体用的圆满把握,这在乃师祖钦那里如是,原妙自然更是如是了。

在原妙看来,只要对禅法的体用能够圆满地把握,也就实现了他所谓的“无心三昧”境界。他说:

凡做工夫,到极则处,必须自然入于无心三昧,却与前之无心,天地相辽。老胡云“心如墙壁”,夫子“三月忘味”,颜回“终日如愚”,贾岛取舍推敲,此等即是无心之类也。到者里,能举所举,能疑所疑,双忘双泯,无无亦无。香严闻声、灵云见色、玄沙垫指、长庆卷帘,莫不皆由此无心而悟也。到者里,设有毫牦待悟心生,纤尘精进念起,即是偷心未息。能所未忘,此之一病,悉是障道之端也。若要契悟真空,亲到古人地位,必须真正至于无心三昧始得。

同类推荐
  •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老子是一位不喜言论的思想家,然而他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字字珠玑——短短八十一章的《道德经》蕴含了老子智慧的精华,也是关于人类生存智慧的哲学之纲,其中具有统领意义可称之谓纲中之纲的是“道法自然”思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在老子的视野里,“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源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为万物之母,化生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不仅化生万物,而且又是宇宙万物遵循的共同法则。
  • 佛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智慧一点通

    在古代,不管是君王还是庶民,只要遇到难以解开的疑惑和难题,他们往往会去深山古庙去寻找高僧大德,虔诚向他们求教,以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因为人们相信,只有生活在清静之中的人,才会有通天彻地的大智慧。如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房子问题、婚姻问题、工作问题、人生问题等等接踵而来,但是我们又去哪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呢?事实上,高僧虽然远去了,但是他们却把智慧留给了后人。本书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法就像一颗很硬的糖果,对没有牙齿的人来说,这颗糖放在口中含着,能够尝到糖的甜味;对有牙齿的人来说,在口中咀嚼更能尝到那份甜味的质感。但是若不会运用,就像没有牙齿的人却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会受伤、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体会。魔是一种障碍,它有两种。一种是外魔,他会运用外境来扰乱修行者的心。另一种魔是内心自起的无明烦恼,它会扰乱、障碍自己的道心。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烦恼遮蔽而无法外露。就如铁器的本质原本就很坚硬,只要去除杂质就能制成精纯的器物。
  • 道教简史

    道教简史

    本书分十四章,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道教出现的基础和背景,探讨了从汉至清道教的发展变化及各时期的特点,简明扼要地勾勒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中,作者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起源等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寺庙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寺庙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习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像。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这种约束力来自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这是一个神秘的、个别的、直接的、功利的、保守的、多样的、复合的、无权威的、无系统的、迷乱的世界:治学者从中窃见智慧的闪光;执政者从中总结驭政的权谋;生意人从中获取滚滚财源;迷信者从中祈求缚身的绳索。
热门推荐
  • 黄道星雨

    黄道星雨

    江湖武林中为了争夺乱世神兵,因而,引起武林风波……
  • 天下为聘神医宠后

    天下为聘神医宠后

    帝临天:你个不知死活的死女人……苏清:你个禽兽不如的死男人……
  • 末未2轮

    末未2轮

    远古,神升天,妖留地,天地间出现一代女皇管理,她活泼可爱,是天地间的宠儿。可是她偏偏喜欢上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 荣华锦绣

    荣华锦绣

    文锦绣一出生就有臭道士说她是富贵命。生在世代经商富得流油的文家,文锦绣暗想:你这不是废话?可文锦绣万万没想到的一向疼爱她的祖父居然把她嫁给了这样一户人家。做妾又怎么样?拿着大把的银子,文锦绣不信自己谋求不出个地位、荣华来!
  • 余生不悲挽

    余生不悲挽

    人物:欧阳宇张馨怡朱雅蒋文海简介:喜欢了好三年的男神,却因为一场车祸淡忘了对男神的喜欢,当再次想起后该如何面对男神
  • 是非随笔

    是非随笔

    是是非非随笔记录写下心情的转换,公开而又不被发现的秘密
  • 天外临君

    天外临君

    太初为始太虚终,两仪分化四象生。三魂七魄轮六道,五行因果循无终。八荒动,异相生;九界内外,谁与争锋! 九幽之境,鬼族誓守轮回;冥渊之中,冥主镇压四凶;天庭之上,妖族护天地秩序;血海之内,修罗一方称雄;通圣山巅,道祖立人族正统…… 带有洪荒元素的玄幻小说,望诸君喜欢。
  • 邙山书院

    邙山书院

    你若向上必将自带光芒,灵魂相遇远胜于皮相,日久生情,芳心暗许却无来日方长,许一个来生,补一个错过,三个人的纠葛演绎那些无人记得的深情。
  • 华尔街之博弈

    华尔街之博弈

    余思成拥有最美好的将来,一场巨变让他失去一切,亲情,爱情,前途,但是苦难让他变得更加坚强。他说:不能成为上帝,那就让我成为撒旦吧。本书没有金手指,没有穿越。且看主角如何在逆境里完成涅槃。
  • 僧心

    僧心

    书香门家,容兰兮。偶遇了一个少年和尚名:法兰。而此人,竟与她同年同月同日生,且同名。世间,所有的相见,都是久别重逢。一种容颜,两种风骨,纯爱的过去,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宿世渊源。他,是鸾凤缘空的方外之人,清净无染的和尚。他,是风姿绰约的红尘之人,才绝横溢的文人。今生的相见,前世的因果,没有无果的因,也没有无因的果。再次相逢的三人,又该何去何从。